寄公择兼问讯季益二首(其二)
宋 · 赵蕃
孺子家何在,溪边百尺台。
句追唐甫白,词鄙汉邹枚。
此士诚高遁,诸公谩挽推。
因过问消息,几日送诗来。
句追唐甫白,词鄙汉邹枚。
此士诚高遁,诸公谩挽推。
因过问消息,几日送诗来。
注释
孺子:孩子。家:家。
何在:在哪里。
溪边:溪边。
百尺台:百尺高的平台。
句追:诗风追求。
唐甫白:唐代杜甫的清白诗风。
词鄙:词句粗俗。
汉邹枚:汉代邹阳、枚乘。
此士:这位文人。
诚:确实。
高遁:高尚的隐逸。
诸公:众位。
谩挽推:徒然挽留。
因过:顺路经过。
问消息:询问近况。
几日:多久。
送诗来:送来新诗。
翻译
那孩子的家在哪里?就在溪边的百尺高台上。他的诗风追求唐代杜甫的清白,但又嫌汉代邹阳、枚乘的词句粗俗。
这位文人确实选择高尚的隐逸生活,众位朋友徒然挽留也无法改变。
我顺路过此,询问他的近况,他多久能送新诗过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寄公择兼问讯季益二首(其二)》。诗中,诗人以询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公择和季益的关心。他提到“孺子家何在”,暗示了对友人家乡或居所的好奇,接着描述了一处溪边的百尺高台,可能是友人的居所或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诗人称赞友人的诗歌才华,认为其风格可以媲美唐代的杜甫和白居易,但又指出其语言朴素,不尚华丽,如同汉代的邹阳和枚乘。
诗人认为公择确实是一位高洁之人,选择隐逸生活,对于外界的推崇并不在意。他借此机会过访,顺便询问友人的近况,并期待能尽快收到他们的新诗。整首诗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也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