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于欲渡钱塘取山阴道抵四明观日出归谒肖甫司马谓余作一歌壮其行拈笔得数语盖余入静来不复措意于工拙矣
明 · 王世贞
张公一生江海客,别余欲渡钱塘东。
镜湖湖头采春色,山阴道上梅花风。
直从明海探出日,别炼赤堇为长虹。
钱塘幕府高刺天,其帅司马公宗工。
相留十日布衣饮,知尔不哭回车穷。
此时定笑玉生癖,土室僵卧如袁公。
有足却依兀者坐,得句总让钉铰工。
大鹏九万鴳一尺,若语逍遥无不同。
镜湖湖头采春色,山阴道上梅花风。
直从明海探出日,别炼赤堇为长虹。
钱塘幕府高刺天,其帅司马公宗工。
相留十日布衣饮,知尔不哭回车穷。
此时定笑玉生癖,土室僵卧如袁公。
有足却依兀者坐,得句总让钉铰工。
大鹏九万鴳一尺,若语逍遥无不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张公的江海之客,即将离开诗人前往钱塘东边的旅程。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如镜湖的春色与山道上的梅花风,以及对张公勇往直前精神的颂扬。
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张公的壮举,他仿佛能从明海中探出太阳,甚至能将赤堇山炼制成长虹。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张公的非凡勇气和决心,也体现了诗人对他的深深敬佩。
接着,诗中提到张公将前往钱塘幕府,拜访那里的司马公宗工。在十日的停留中,他们以布衣之礼相待,共享美酒佳肴,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张公不为世俗所困、坚守自我品格的赞赏。
最后,诗人以“大鹏九万鴳一尺”作为结尾,将张公比作翱翔于九万里的大鹏,而自己则如同一只小小的鴳鸟,但两者在追求自由与逍遥的道路上并无不同。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张公壮举的钦佩,也流露出对自己虽未能同行,但仍能与之精神共鸣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张公的豪迈气概和诗人对其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由、勇敢和坚持自我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