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水官诗
譬如善游人,一一能操船。
阎子本缝掖,畴昔慕云、渊。
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
爱之不自已,笔势如风翻。
传闻贞观中,左衽解椎鬟。
南夷羞白雉,佛国贡青莲。
诏令拟王会,别殿写戎蛮。
熊冠金络额,豹袖拥幡旃。
传入应门内,俯伏脱剑弮。
天姿俨龙凤,杂沓朝鹏鳣。
神功与绝迹,后世两莫扳。
自从李氏亡,群盗窃山川。
长安三日火,至宝随飞烟。
尚有脱身者,漂流东出关。
三官岂容独,得此今已偏。
吁嗟至神物,会合当有年。
京城诸权贵,欲取百计难。
赠以玉如意,岂能动高禅。
惟应一篇诗,皎若画在前。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高人:指有才华或品德高尚的人。缝掖:古代读书人的服装。
左衽:古代中原以外地区的服饰,此处可能指异族。
诏令:皇帝的命令。
戎蛮:指边远或野蛮地区的人。
熊冠:比喻威严的头饰。
脱剑弮:放下武器,表示敬意。
权贵:有权势的贵族或官员。
皎若:明亮如。
翻译
高人岂会学习绘画,他们运用笔墨是天赋使然。就像擅长游泳的人,都能熟练地驾驶船只。
阎子本是学者,早年仰慕云和深渊般的智慧。
他偶然涉足丹青,初次尝试便触及了鼋鱼的色彩。
他对绘画的热爱无法自控,笔下生风,如同疾风翻卷。
传说贞观年间,左衽之人解开发髻,参与盛会。
南夷羞于献上白雉,佛国进贡的是珍贵的青莲花。
朝廷下令模仿王者聚会,他在别殿描绘异族勇士。
画面中有熊戴金冠,豹纹衣袖环绕旗帜。
作品被引入皇宫,臣子们俯首敬拜,放下武器。
他的才情如同龙凤般出众,朝堂之上群英荟萃。
他的神妙技艺与消失的踪迹,后世无人能及。
自从李氏王朝衰落,群雄争夺江山,连山河也被窃取。
长安曾遭战火焚烧,珍贵的宝物化作飞烟消散。
仍有逃脱之人,向东逃出关隘。
三官之位岂能仅空缺一个,今日已是失衡。
唉,这神奇的艺术品,应当在某年相遇。
京城的权贵们想尽办法也无法得到它。
即便赠予玉如意,也无法打动这位高僧的禅心。
唯有这首诗,如同画作般清晰展现眼前。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水官诗》。从内容来看,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画家的高超艺术造诣,以及其笔触间流露出的一种天然与自由。诗中不仅赞美了画家的技艺,还通过对比和联想,展现了画家内心的豁达与自在。
开篇“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直接点出了这位画家的超凡脱俗,他们的绘画并非出于刻意学习,而是顺应自然,宛如天成。这一句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才华横溢、不拘小节的高人形象。
接着,“譬如善游人,一一能操船”则通过比喻,将画家与擅长航海之人的形象相提并论,强调了他们在艺术上的精通与自信。
“阎子本缝掖,畴昔慕云、渊。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这里的阎子本应是画家的别称,这段落展示了他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个人风格的探索,以及对艺术材料的驾驭能力。
“爱之不自已,笔势如风翻”则表达了画家对于绘画的热爱和其笔触的自然流畅,如同风一般自由而有力。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传闻贞观中,左衽解椎鬟。南夷羞白雉,佛国贡青莲。诏令拟王会,别殿写戎蛮。”画家被赋予了朝廷的使命,在特定的环境下展现其才华,这些细节增添了一种历史与官方背景的厚重感。
“熊冠金络额,豹袖拥幡旃。传入应门内,俯伏脱剑弮。”这些形象描绘了画家作品中的雄壮与神秘,以及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紧接着,“天姿俨龙凤,杂沓朝鹏鳣。神功与绝迹,后世两莫扳。”这几句则进一步赞美了画家的艺术成就,如同天赋之才,其技艺和作品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令人仰止。
然而,“自从李氏亡,群盗窃山川。长安三日火,至宝随飞烟。”这一转折点提及了历史上的变故与混乱,这是对唐朝灭亡后社会动荡的一种反映。
“尚有脱身者,漂流东出关。三官岂容独,得此今已偏。”这些句子表达了一种无奈和逃避,画家在历史的波涛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最终,“吁嗟至神物,会合当有年。京城诸权贵,欲取百计难。”诗人似乎在对未来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保持一种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企图控制艺术的权贵的一种批评。
“赠以玉如意,岂能动高禅。惟应一篇诗,皎若画在前。”结尾处,诗人通过送礼物和赞美诗句,以此来表达对这位画家及其艺术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强调了文学与绘画之间的相通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对传统艺术的尊重,还反映了他对于个人才华与社会地位、历史变迁与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