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大使之湖湘监税
行人西入湘江路,贾客南通下蜀船。
倚竹哦诗春过雨,隔江听瑟暝浮烟。
相思莫寄衡阳雁,待得新秋又一年。
鉴赏
此诗《送张大使之湖湘监税》由元末明初诗人郯韶所作,描绘了送别友人赴任湖湘监税时的场景与情感。
首联“学士诸孙不乏贤,司征犹得纪山川”点明友人身份尊贵,学识渊博,虽身居官职,仍能不忘记录山川之美,体现了其高尚情操和对自然的热爱。
颔联“行人西入湘江路,贾客南通下蜀船”描绘了友人即将前往湖湘地区的情景,湘江之路蜿蜒曲折,贾客穿梭于南下的蜀船之间,既展现了地理的辽阔,也暗示了友人此行的繁忙与重要。
颈联“倚竹哦诗春过雨,隔江听瑟暝浮烟”细腻地刻画了送别时的氛围,友人在竹林中吟诗,春雨轻拂,江对面传来瑟声,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略带离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尾联“相思莫寄衡阳雁,待得新秋又一年”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希望友人不要寄雁传书,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不如期待着新秋的到来,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对重逢的期盼。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蕴含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词语解释
不乏的意思:[释义](动)不缺少,很多:~其人|~先例。 [构成]偏正式:不|乏 [同音]步伐...
待得的意思:等到。 宋 孙光宪 《生查子》词:“待得没人时,偎倚论私语。” 宋 范成大 《元日马上二绝》之二:“待得江风欺老病,何如閒健一蓑归。” 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陈仁和韵》词:“待得来时春尽也,梅著子,笋成竿。”...
浮烟的意思:亦作“浮烟”。飘动的烟气或云雾。 晋 左思 《吴都赋》:“飞爓浮烟,载霞载阴。” 唐 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明 高启 《赠醉樵》诗:“世间万事如浮烟,看棋何必逢神仙。”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余荣未光,弃若浮烟。” 姚雪垠 《长夜》五:“童年的生活想起空幻得像水上的浮烟。”...
贾客的意思:商人。《后汉书·班超传》:“六年秋, 超 遂发 龟兹 、 鄯善 等八国兵合七万人,及吏士贾客千四百人讨 焉耆 。” 唐 张籍 《野老歌》:“ 西江 贾客珠成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明》:“有贾客泛於 南海 。”...
江路的意思:(1).江河航道或航程。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江 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騖。”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宋 苏辙 《雨中陪子瞻同颜复长官送梁焘学士舟行归汶上》诗:“不知江路长,但觉青山騖。” 清 朱彝尊 《送林佳玑还莆田》诗:“寒风江路兼山路,落日长亭更短亭。”(2).江边道路。 唐 杜甫 《西郊》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山川的意思:◎ 山川 shānchuān[mountains and rivers—landscape] 山岳、江河祖国壮丽的山川...
湘江的意思:◎ 湘江 Xiāng Jiāng[Xiangjiang River] 湖南省最大的河,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兴安,向东北流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
相思的意思:◎ 相思 xiāngsī[lovesickness;yearning between lovers] 互相思念,多指男女彼此思慕...
新秋的意思:(1).初秋。《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陈 张正见 《和衡阳王秋夜诗》:“高轩扬丽藻,即是赋新秋。” 唐 钱起 《和万年成少府寓直》:“赤县新秋近,文人藻思催。” 清 陈梦雷 《月夜感怀》诗:“新秋澄爽气,何事障微阴。”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 杭州 天气已如新秋,可羡。”(2).指今秋。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八:“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行人的意思:◎ 行人 xíngrén[pedestrian] 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称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错缩,厥图不果。——《三国演义》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学士的意思:◎ 学士 xuéshì(1) [bachelor]∶学位的一种,通常是初级或最低级学位文学士(2) [scholar]∶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
阳雁的意思:亦作“ 阳鴈 ”。大雁。语本《书·禹贡》:“ 彭蠡 既猪,阳鸟攸居。” 孔 传:“随阳之鸟,鸿鴈之属。” 唐 孟浩然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鸟宿随阳雁,鱼藏缩项鯿。” 宋 梅尧臣 《寄送谢师厚馀姚宰》诗:“君南我赴北,日见阳鴈度。” 清 姚鼐 《九日渡湘水》诗:“凉风送阳鴈,空景弔阴蚪。”...
诸孙的意思:本家孙辈。 宋 梅尧臣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诸孙 大年 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诸子、诸孙须年十五已上,弟姪等并须年二十已上,方得奏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