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张孝女
扬尘筛土秃指尖,堕泪涟涟等秋雨。
领长鹤脊不胜衣,手杖半销缞百缕。
彼苍者天呼不闻,那知此女行高古。
路行多少忤逆儿,已后令人重生女。
我哀怙恃今十年,不及增培一抔土。
俯首庐前有愧色,劓刖情知无可补。
问女膝行日几曲,哀声虽微动岩谷。
夜灯荧荧惨苫屋,神鬼同愁鸦伴哭。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七盘:地名。阿张:对女子的尊称。
庐墓:守墓的草庐。
竭酸苦:极度的辛劳和痛苦。
扬尘:扬起尘土。
领长:形容身材瘦弱。
缞百缕:丧服的破烂线头。
彼苍者天:对上天的称呼。
忤逆儿:不孝顺的儿子。
增培:增添培土。
劓刖:古代刑罚,此处指伤残。
膝行:古人表示敬意或哀痛时的跪行方式。
荧荧:形容灯火微弱。
惨苫:凄惨的草屋。
鸦伴哭:乌鸦的哀鸣声。
翻译
七盘山下有个孝顺的小阿张,守墓三年饱尝辛酸苦楚。尘土飞扬,她的手指尖磨得光秃,泪水如秋雨般连绵不断。
她身材瘦弱,衣衫单薄,手里的拐杖几乎只剩下了丧服的百缕线。
对着苍天呼唤却无人应答,谁又能理解这个女子的高尚品德。
路上有多少逆子,今后都应懂得尊重女性。
我为失去双亲哀悼了十年,却未能为他们多添一捧泥土。
在庐墓前低头,心中充满愧疚,我知道无法弥补这份遗憾。
询问她每日跪行弯曲了多少次,微弱的哀泣声却能撼动山谷。
夜晚的灯光昏暗,凄凉的景象让神鬼也为之悲痛,乌鸦伴着哭泣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孝女在父亲墓前守丧三年,表达了她深沉的哀思和对亡父的极度孝顺。诗中的意象生动,情感真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
首句“七盘小阿张孝女”,直接点出了主角色的身份和特点,是一位年幼却充满孝心的小姑娘。在古代社会背景下,女子出席丧事并不常见,这里的描述突显了这位孝女的不凡之处。
接着,“庐墓三年竭酸苦”表达了她长时间守墓的坚持和悲痛。“扬尘筛土秃指尖,堕泪涟涟等秋雨”则形象地描绘了她的劳累和哀伤,她的手指在不断地清理墓前的尘土,眼泪如同秋雨一般不停歇。
“领长鹤脊不胜衣,手杖半销缞百缕”这两句诗强调了孝女的困顿和寒酸,以及她使用拐杖以助行走的艰辛形象。她的衣服单薄,无法抵御寒冷,而手中的拐杖也显示出她的步履维艰。
“彼苍者天呼不闻,那知此女行高古”则是对这位孝女品德的赞颂,她的行为超越了常人,达到了一个高尚的道德境界,而这种境界往往被认为只有圣贤才能达到。
“路行多少忤逆儿,已后令人重生女”表明她的行为让后来的人们重新认识和尊敬女性,特别是那些有着深厚孝心的女子。
“我哀怙恃今十年,不及增培一抔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孝女不幸短寿的哀叹,她虽然尽心尽力,却未能为父亲增加更多墓土,反映出生命无常和人间悲剧。
“俯首庐前有愧色,劓刖情知无可补”则是诗人对自己无法补偿这位孝女的情感表达,她的头低垂在墓前,内心充满了自责和遗憾。
最后,“问女膝行日几曲,哀声虽微动岩谷。夜灯荧荧惨苫屋,神鬼同愁鸦伴哭”则是对这位孝女守丧时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她每天跪拜墓前的次数,以及她的哀伤之声能穿透山谷;夜晚时分,微弱的灯光下,她孤独地在简陋的小屋中悲泣,与鬼神共同感受着这份悲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景象,再现了一个古代女子以孝道为重的人格魅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