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诗六章(其二)
宋 · 王令
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
翻译
清晨时分哭声悲切,傍晚时分哭声渐弱。声音虽消逝,但悲伤未尽,怎奈眼睛不会干涸。
即使眼睛枯竭也不足为奇,没有眼睛内心反而平静。
有眼睛能看到许多,却不如没有眼睛来得完整。
注释
朝:清晨。哭声:哭泣的声音。
吁吁:悲切、哀痛。
暮:傍晚。
血随尽:悲伤之情难以消除。
安:怎么。
目不枯:眼睛不会干涸。
目枯:眼睛干涸。
足:值得。
自安:内心平静。
目存:有眼睛。
多所见:能看到很多。
不若:不如。
无目完:没有眼睛来得完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哭诗六章》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哀伤之情,通过对比日夜不停的哭泣声和逐渐消失的眼泪,以及内心世界与外在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深沉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
诗人以“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开篇,生动地展现了日夜不停的哀伤之情。随后的“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则是对身体和精神双重消耗的写照,表现出痛失亲人的心如刀绞。
接着,“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一句,通过对比干涸的眼泪与内心的平静,抒发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思念,以及面对现实无奈的心态。最后两句“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则是对视觉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哲理思考,暗示着有时放弃感官的束缚或许能带来一种心灵上的解脱。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心理洞察,展示了古代诗人在面对亲人去世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