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代扶风主人答赏析

代扶风主人答

唐 · 王昌龄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拼音版原文

shāníngliúfēngbēicǎihán

āiyuǎnyóuhuān

rán宿fēngjiǔliáokuān

cùnxīnwèichángjiáshuínéngtán

zhǔrénjiùyǐnduìháikǎitàn

便biànshùxínglèiyīnxíngnán

shíbiānsāntǎolóulán

liánniánjiějiǎsuǒcān

jiāngjūnjiàngxiōngguó使shǐméisāngqián

shísānshíwànháichángān

xìnshāchǎngjūnkàndāojiànbān

xiāngqīnlíngluòzhǒngcuīcán

yǎngpānqīngsōngzhītòngjuéshāngxīngān

qínshòubēipángshuírěnkàn

xìngféngxiūmíngdàihuánjìnglán

lǎochángmíngdān

shǎoniánxīngyùnhuìshìbēiduān

tiānchūfēngchánxiánliángshuāhàn

sānbiānfǒutàiguān

注释

杀气:战场上的肃杀之气。
凝不流:停滞不动。
风悲:凄凉的风。
日彩寒:阳光也显得寒冷。
浮埃:飘浮的尘土。
游子:远离家乡的人。
弥不欢:更加不快乐。
依然:依旧。
宿扶风:在扶风住宿。
沽酒:买酒。
聊自宽:姑且自我安慰。
寸心:内心。
未理:无法整理,指心情纷乱。
长铗:长剑,古代表示怀才不遇的象征。
主人:指宴请的人。
就我饮:靠近我劝酒。
慨叹:感慨叹息。
泣:哭泣。
行路难:比喻人生的艰难。
役边地:在边疆服兵役。
讨楼兰:征讨敌人,这里以楼兰代指。
不解甲:不脱下战甲,指持续作战。
无所餐:没有正常的食物供应。
将军降:将领投降。
国使没:国家使者失踪或死亡。
桑乾:河流名,这里泛指边疆地区。
独自还:只有自己回来。
沙场:战场。
瘢:伤痕。
乡亲:同乡亲人。
零落:凋零,死亡或离散。
冢墓:坟墓。
摧残:被破坏。
仰攀:抬头攀爬。
青松枝:青松的枝条。
恸绝:极度悲痛以致昏厥。
伤心肝:形容极度悲伤。
禽兽悲:连禽兽也为之悲伤。
路傍:路旁。
忍看:忍心观看。
休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代:时代。
寰宇:天下。
静波澜:平静无波澜,比喻社会稳定。
老马:比喻年老之人。
伏枥:回到马槽,比喻退休或归隐。
长鸣:长时间的嘶鸣。
力已殚:力量已经耗尽,比喻精力衰竭。
少年:年轻人。
运会:时代的机遇。
悲端:悲凉的开端。
天子:皇帝。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象征国家昌盛。
贤良:德才兼备的人。
刷羽翰:振作精神,准备飞翔,比喻施展才华。
三边:泛指边境地区。
悉如此:都像这样。
否泰:世事的盛衰、好坏。
须观:需要观察。

翻译

战场上杀气沉滞不动,寒风吹过,太阳的光彩也显得凄冷。
尘土从四面扬起,远行的游子更加无法欢乐。
我仍旧夜宿在扶风,买酒来暂且自我宽慰。
心中纷乱无法理清,谁又能弹响这表示怀才不遇的长剑呢?
主人靠近我劝酒,面对我还感慨叹息。
随即流下几行泪水,接着唱起了行路艰难的歌。
十五岁起就在边疆服役,三次征讨楼兰。
连续多年不脱战甲,多日没有正常饭食。
将军向匈奴投降,国家使者消失在桑乾河。
出发时有三十万人,最后只有我独自回到长安。
若不相信战场的艰苦,请看我身上的刀伤箭痕。
同乡亲人都已凋零,坟墓也被破坏。
抬头攀着青松枝条,痛哭至极,伤心欲绝。
禽兽也为之悲伤不愿离去,路旁的人谁忍心观看这样的场景。
有幸遇到太平盛世,天下安定,风波平息。
老马渴望回到马厩休息,却只能无力地长鸣。
年轻人遇到好时代,为何还要发起悲凉的感叹?
皇帝刚刚完成封禅大典,贤良之士正展翅高飞。
边境都是这样的情况,世事的盛衰也应观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久历战阵的老兵回忆往昔征战生活的情景,表达了对战争残酷、个人遭遇和家国变迁的深切感慨。诗中充满了悲凉与无奈,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平静安宁时代的渴望。

首句“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冷清的氛围,预示着接下来的情感表达。随后“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则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忧愁。

诗人通过“我”字表达个人经历,如“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透露出战士在外的凄凉生活和对内心痛苦的暂时逃避。接着,“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则是对精神创伤的隐喻,表达了无法愈合的心灵伤口。

主人与“我”的对饮,主人慨叹之情,以及随后的泪水和歌声,都在强调战士内心的苦楚和无奈。诗中“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等句,更是直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的无力感。

而到了“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一段,战士对往日征伐的回忆里充满了自豪与悲凉,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出战争给个人带来的复杂影响。随后,“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则是对战争残酷性质和个人的孤立无援的强烈控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一句,用极其沉痛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留下的伤痕与心理创伤。接下来的“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则展现了战争对社会、家庭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诗中后半段通过“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等句,表达了战士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极度痛苦。接下来的“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则是对自然界与人类共同遭受战争之害的一种哀伤。

最后几句“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表达了诗人对和平时代的向往,以及对个人生命力气尽的无奈感受。全诗以“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结尾,通过对比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巨大差异,强调了和平的珍贵,同时也在反思历史,提醒读者要有远见地审视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安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