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过武侯祠赏析

过武侯祠

明末清初 · 何巩道
天涯争奉武侯祠,千古英灵想在兹。
鱼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终恨不逢时。
南阳大势言曾早,西蜀偏安计已迟。
徒使老臣频拜表,出师心事至今悲。

鉴赏

这首诗《过武侯祠》由明末清初诗人何巩道所作,通过对诸葛亮的追思与感慨,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沉思考。

首联“天涯争奉武侯祠,千古英灵想在兹”,开篇即以武侯祠为中心,描绘了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祭拜的情景,表达了对诸葛亮英灵的深切怀念。这里不仅有空间上的“天涯”,也有时间上的“千古”,将诸葛亮的影响跨越时空,深入人心。

颔联“鱼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终恨不逢时”,运用了“鱼水”这一典故,形象地描述了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君臣关系,如同鱼得水,相得益彰。然而,后句“江山终恨不逢时”则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其理想抱负的遗憾,暗示了三国时代的复杂局势和历史局限性。

颈联“南阳大势言曾早,西蜀偏安计已迟”,进一步探讨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与行动。南阳之行,他便预见了未来的形势,但最终却未能阻止西蜀的偏安一隅,这既是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惋惜,也是对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无奈。

尾联“徒使老臣频拜表,出师心事至今悲”,收束全诗,聚焦于诸葛亮晚年频繁上表请求北伐,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执着追求和对未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悲痛心情。这种悲情贯穿全诗,让人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深情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忠诚臣子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未能实现的感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