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寄子弟赏析

寄子弟

宋 · 周谞
浪有虚名落世间,自惭无实骨毛寒。
未年三十身先倦,才得一官心已阑。
卜宅拟寻栽药圃,买田宜近钓鱼滩。
他年子弟重相见,藜杖蓑衣笋箨冠。

鉴赏

这首诗《寄子弟》由宋代诗人周谞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首联“浪有虚名落世间,自惭无实骨毛寒”以“虚名”与“无实”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世间的名声与实际成就不符的自我反省,以及内心的羞愧与不安。这里的“骨毛寒”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寒冷与孤独,暗示了他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空虚与失落。

颔联“未年三十身先倦,才得一官心已阑”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疲惫与厌倦。在尚未到而立之年时,他就感到了身心的疲惫,对官场生活产生了厌倦之情。这种对年龄与职业的双重压力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挣扎。

颈联“卜宅拟寻栽药圃,买田宜近钓鱼滩”则展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他计划寻找一处远离尘嚣的地方,种植草药,或是购买靠近钓鱼滩的土地,过上一种与世无争、亲近自然的生活。这种转变体现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摆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平和的愿望。

尾联“他年子弟重相见,藜杖蓑衣笋箨冠”以未来相聚的场景结束全诗,预示着即使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与后辈重逢时,诗人将以更加朴素、自然的形象出现。这不仅是一种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传承与连接的期待,暗示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生活哲学与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规划,展现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触及了普遍的人性主题,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