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二十首(其七)
屡辟竟不起,三府为一空。
当时坐支党,商飙扫萍蓬。
或横取钳釱,或逃为雅舂。
南州卑薄地,斯人出其中。
一丘与一壑,自谓过诸公。
坐榻解陈蕃,生刍吊林宗。
维颠非一绳,何独识污隆。
至今清章湄,千载扬高风。
写怀寄白社,寂寞吾焉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弇创作的《感寓二十首》中的第七首,通过描绘对古代名士徐孺子的崇敬之情,展现了诗人对于忠诚、正直和高尚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我慕徐孺子,飘然不系踪”表达了诗人对徐孺子的仰慕之情,将他比作飘然不受世俗束缚的隐士,暗示了徐孺子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接着,“屡辟竟不起,三府为一空”描述了徐孺子多次被朝廷征召,却始终拒绝入仕的情节,体现了他对官场的不屑和对自由生活的坚守。这一段不仅赞扬了徐孺子的高洁品质,也暗含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
“当时坐支党,商飙扫萍蓬”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徐孺子所处的政治环境比作狂风扫过浮萍,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与残酷。而“或横取钳釱,或逃为雅舂”则进一步说明了在那样的环境中,许多人被迫选择妥协或是逃避,只有徐孺子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
“南州卑薄地,斯人出其中”强调了徐孺子虽身处偏远之地,但依然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品格,这不仅是对徐孺子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价值的赞美。
“一丘与一壑,自谓过诸公”表明徐孺子以简朴的生活方式自得其乐,认为自己在精神层面超越了那些追求权势的官员。“坐榻解陈蕃,生刍吊林宗”则是引用典故,进一步赞扬徐孺子的高尚情操和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最后,“维颠非一绳,何独识污隆”表达了诗人对徐孺子能够洞察世事变迁,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摇的赞赏。“至今清章湄,千载扬高风”则总结了徐孺子的影响力跨越千年,其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貌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传颂。
“写怀寄白社,寂寞吾焉从”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白社”,一个象征着纯洁、宁静的地方,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徐孺子的赞美,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名士高尚人格的敬仰,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和高尚道德的向往,以及在现实困境中保持自我独立与坚持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