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天题真娘墓
唐 · 刘禹锡
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
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
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
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
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薝卜林:一种植物,可能指墓地周围的环境。罗襦:精致的丝绸短衣。
绣黛:刺绣的眉毛,代指女子的美丽容貌。
已成灰:已经消亡,成为过去。
芳魂:美丽的灵魂,这里指女子。
不怕:不让人害怕。
蔓草:蔓延生长的野草,象征生命力。
花自开:自然地开花。
幡盖:古代丧葬仪式上的装饰物,像伞一样。
舞袖:比喻飘动的样子。
镜灯:古时照明用的镜子。
似妆台:像女子的梳妆台。
吴王娇女:吴国君主的女儿。
坟相近:墓地靠近。
行云:飘忽不定的云彩,常用来象征幽灵或女子的轻盈之姿。
应往来:可能时常出现或来访。
翻译
在薝卜林中的黄土堆旁,华丽的衣裳和绣黛都已化为尘埃。虽然香魂已逝,人们并不畏惧,野草逢春依然会绽放花朵。
飘动的幡盖仿佛舞动的衣袖,在晨风中摇曳,镜灯照耀如同清晨的梳妆台。
吴王宠爱的女子墓地就在附近,她的幽灵或许会像行云般时来时往。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乐天题真娘墓》,通过对墓地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逝者生前的记忆和对死亡的思考。开篇“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两句,以沉郁的笔调描绘出墓地荒凉的景象,同时通过对逝者的装饰品已经化为尘土这一事实,传达了时间流逝和生命易逝的无常。
“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两句,则表达了一种超脱生死的情怀。即便是美丽的灵魂已然离世,但自然界依旧按照自己的规律循环往复,这种对生命和死亡哲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两句,以鲜明的形象描绘出墓地上的幡盖在风中飘动,宛如舞袖,以及晨曦下的墓前镜灯,如同妆台前的装饰,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暗示着逝者生前的华丽与现在的寂静对比。
最后,“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两句,通过点明墓地附近是古代吴王的爱女之墓,以及那飘渺的云彩,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超越时空的交流和连接,这既是对逝者的一种缅怀,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