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感兴二十七首(其十七)赏析

感兴二十七首(其十七)

宋末元初 · 方一夔
百年特生木,坚骨馀苍干。
弃材偶见收,奇制出野爨。
縆以朱丝弦,猗兰度将半。
相思越关河,安得见此粲。
悲来不成调,清响忽中断。
沈吟卷罗衣,终夕愁零乱。
明月照空庭,盈盈满霄汉。

鉴赏

这首诗名为《感兴二十七首(其十七)》,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方一夔所作。诗中描绘了一棵历经百年的独特树木,其坚硬的木质和苍老的树干,虽被遗弃却意外地被发现并用于制作奇特的野炊器具。诗人以朱丝为弦,弹奏着《猗兰》曲,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百年特生木,坚骨馀苍干。” 开篇即以百年老木起笔,强调了树木的独特与坚韧,其“苍干”之态,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暗含岁月沧桑之意。

“弃材偶见收,奇制出野爨。” 描述了这棵树被偶然发现并利用,制作成了奇特的野炊器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巧妙结合。

“縆以朱丝弦,猗兰度将半。” 这两句转而描写诗人以朱丝为弦,弹奏《猗兰》曲,寓意深远,既有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也有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相思越关河,安得见此粲。” 表达了诗人跨越千山万水,思念远方之人的情感,渴望能见到对方的迫切心情。

“悲来不成调,清响忽中断。” 在思念与期待中,诗人的情绪波动,音乐也随之变得哀婉,最终在一声清响后戛然而止。

“沈吟卷罗衣,终夕愁零乱。” 诗人沉吟不已,直至夜深人静,衣物也被卷起,情绪更加纷乱。

“明月照空庭,盈盈满霄汉。” 结尾处,明月洒满空庭,映照着诗人孤独的身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棵老树的遭遇,以及诗人借助音乐表达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人与自然、情感与时间之间的深刻联系,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