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朔,经杨林作诗,奉命宣布郡县,值大水,蚕麦俱尽,深念民生
元 · 范梈
吉日涉大川,单舟若鸿毛。
摇摇遇顺风,泛泛凌雄涛。
已过赤岸渚,复宿杨林皋。
棹师何心术?在险益无劳。
受命未逾期,触目叹所遭。
蚕熟麦再空,万口声哀嗷。
年时有灾地,白屋皆滔滔。
不能补分寸,奚用征秋毫?纶言本温厚,下布肃官曹。
奉宣吾职尔,庶用救萧骚。
摇摇遇顺风,泛泛凌雄涛。
已过赤岸渚,复宿杨林皋。
棹师何心术?在险益无劳。
受命未逾期,触目叹所遭。
蚕熟麦再空,万口声哀嗷。
年时有灾地,白屋皆滔滔。
不能补分寸,奚用征秋毫?纶言本温厚,下布肃官曹。
奉宣吾职尔,庶用救萧骚。
鉴赏
这首元代范梈的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出行时遭遇洪水,目睹百姓因灾害而生活困苦的情景。首句"吉日涉大川"点明了出行的时机,然而接下来的"单舟若鸿毛"形象地写出船只在洪水中轻盈无助。"摇摇遇顺风,泛泛凌雄涛"则展现了诗人经历风雨,虽险象环生但依然前行的决心。
诗中"已过赤岸渚,复宿杨林皋"描述了行程中的地理变迁,而"棹师何心术,在险益无劳"则暗含对舟子在危难中仍坚守职责的赞扬。诗人感叹"受命未逾期,触目叹所遭",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深忧虑。
"蚕熟麦再空,万口声哀嗷"直接揭示了灾情严重,粮食歉收,人民生活凄惨。"年时有灾地,白屋皆滔滔"进一步强调了灾害的普遍性,"白屋"象征着普通百姓的居所。诗人感慨自己无法直接帮助,只能"不能补分寸,奚用征秋毫",表达无力感。
最后,诗人提到"纶言本温厚,下布肃官曹",表明自己的诏令本意是温和宽厚的,希望能通过官方传达下去,以期缓解百姓的苦难,"奉宣吾职尔,庶用救萧骚"表达了他身为官员的使命感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个人的行程经历,又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元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