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二首儿四日雷二异
细推厥咎端有繇,孤臣未言先泣血。
日当丙子月当寅,湖州毗山有妖孽。
曹家产子威杀人,二首一身连骨节。
左首似爹右似娘,浑舍惊走趾欲折。
里胥不敢上其事,一州喧喧腾颊舌。
从来天子天下首,二首之占何待说。
我闻唐家仪凤年,的證端为今日设。
泾州之民有生儿,异干同躯不容裂。
是时武氏乘其夫,唐祚中微殆将灭。
圣朝家法与唐异,四星在天循轨辙。
咎在君阳非太阴,娲羿虽殊祸俱烈。
人妖示变未三旬,二月天灾来不辍。
粤从己亥至壬寅,据历雷声未当发。
胡为砰訇震天鼓,四日四夜声不绝。
上天威怒端有意,要使吾君用刚决。
夏竦奸邪致天变,仁皇感悟真明哲。
只凭霹雳一声雷,扫去有同汤沃雪。
后来高庙遵故典,汤相罢归同一诀。
奈何灾异过两朝,犹复留此大饕餮。
二首之儿四日雷,占虽不同应无别。
作诗会入五行传,谨勿流传取黥刖。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咸淳:南宋年号。稠叠:频繁。
厥咎:其咎。
繇:原因。
孤臣:指作者自己。
泣血:悲痛欲绝。
毗山:地名。
妖孽:怪异之事。
曹家:虚构或隐喻。
威杀人:形容凶残。
浑舍:邻居。
趾欲折:脚都快断了。
里胥:乡里小吏。
喧喧:议论纷纷。
二首之占:双头婴儿的预兆。
何待说:无需多言。
仪凤年:唐朝年号。
的證:确证。
泾州:地名。
殆将灭:几乎灭亡。
圣朝:指宋朝。
四星在天:星辰运行。
君阳:君主阳气。
太阴:阴柔。
胡为:为何。
砰訇:雷鸣声。
高庙:指宋高宗。
故典:旧例。
汤相:指汤思退。
黥刖:古代刑罚。
翻译
咸淳七年正月二日,天灾人祸频繁发生。仔细推究其原因,确实有迹可循,我这孤臣还未开口,已先泪如雨下。
这一天是丙子日,月是寅月,湖州毗山出现了妖怪。
曹家生下的孩子,名叫威,杀人残忍,头和身体连在一起。
他的头左边像父亲,右边像母亲,邻居吓得逃跑,脚都快断了。
地方官不敢上报,全州议论纷纷,沸沸扬扬。
自古以来,天子居于天下之首,双头婴儿的预兆无需多言。
我听说唐朝仪凤年间,这样的异象正是为今日所设。
泾州百姓生下的孩子,虽然异体同胎,却不能分开。
那时武则天篡位,唐朝国运衰微,几乎灭亡。
我朝的家法与唐朝不同,星辰运行遵循规律。
灾祸在于君主阳气过盛而非阴柔,即使是女皇武则天,灾祸同样严重。
人妖之变不到三十天,二月的天灾连续不断。
从己亥到壬寅,按历法推算,雷鸣本不应在此时响起。
为何雷声轰鸣震动天地,连续四天四夜不停歇。
这是上天显示威严,意在促使我君果断行事。
夏竦的奸邪导致天变,仁慈的皇帝深感震动,真正明智。
只需一声霹雳雷鸣,就能如同热水融雪般清除灾难。
后来高庙遵循旧例,汤相辞职,共同应对灾异。
然而灾异连续影响两朝,仍留下这个大问题。
双头婴儿四天雷鸣,虽然占卜方式不同,但预示相同。
这首诗将收入五行学说,切勿随意流传以免受罚。
鉴赏
这首宋诗《记二首儿四日雷二异》由高斯得所作,描绘了咸淳七年(南宋末期)连续发生的奇异天象和人间惨剧。诗人首先指出这一年灾异频仍,暗示着天意的警示。他以湖州毗山的妖孽事件开篇,描述了一个怪胎的诞生,其形状奇特,令人惊骇。当地官吏对此不敢上报,引起了民众的恐慌。
接着,诗人引用唐朝仪凤年的例子,暗示当前的天变可能预示着王朝的危机。他提到泾州百姓生下的双头婴儿,象征着国家内部的分裂和衰落。诗人强调宋朝的治国之道与唐朝不同,遵循天道运行,但仍然未能避免天灾。
诗人认为,这次雷鸣不止的四日雷灾是上天对君主的警告,希望他能果断行事。夏竦的奸邪导致了天变,而仁慈的皇帝深感震动,决心以雷霆手段除恶。最后,诗人提到高庙遵循旧制,汤相被罢免,但灾异仍然持续,留下了贪食的隐患。
整首诗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天意的理解和对政治清明的期盼,同时也揭示了对社会问题的忧虑。诗人运用五行学说,告诫读者不要随意传播此类预言,以免遭受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