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月仿孟东野体
清 · 黄宗羲
霜辉濯寒魄,景象恒过清。
止于枕上看,不可立中庭。
枕上一尺光,中庭千里横。
千里多伤悲,一尺已峥嵘。
贫病赏明月,更无丝竹声。
但言此夜好,已完看月情。
始知天有月,不为贫病明。
止于枕上看,不可立中庭。
枕上一尺光,中庭千里横。
千里多伤悲,一尺已峥嵘。
贫病赏明月,更无丝竹声。
但言此夜好,已完看月情。
始知天有月,不为贫病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宗羲在寒冷的夜晚欣赏月亮的独特感受。"霜辉濯寒魄"形象地写出月光照亮寒夜的清冷,如同洗涤灵魂。"景象恒过清"进一步强调了月色的清澈透明。诗人选择在枕上观月,暗示了生活的困顿,"不可立中庭"则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孤独。
"枕上一尺光,中庭千里横"通过对比,展现出月光虽微,却能照亮广阔的天地,寓意着即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千里多伤悲,一尺已峥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虽然生活艰难,但月光带来的明亮感仍然让人心生坚韧。
"贫病赏明月,更无丝竹声"写出了诗人以贫病之身欣赏月色的宁静,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月光与内心的对话。"但言此夜好,已完看月情"表达了诗人对这美好月夜的满足,认为已经足够满足他对月色的向往。
最后两句"始知天有月,不为贫病明"揭示了诗人的哲理,月亮的光明并非只为富者或健康的人而存在,它普照世间,给予所有人安慰。整首诗情感深沉,寓含哲理,展现了黄宗羲在逆境中对生活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