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版原文
春深夜苦短,灯冷焰不长。
尘蠹文字细,病眸濮无光。
坐久百骸倦,中遭群虑戕。
寻前顾後失,得一念十忘。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强。
废书谁与语,叹息自悲伤。
因忆石夫子,徂徕有茅堂。
前年来京师,讲学居上庠。
青衫缀朝士,面有数亩桑。
不耐群儿嗤,束书归故乡。
却寻茅堂在,高卧泰山傍。
圣经日陈前,弟子罗两厢。
大论叱佛老,高声诵虞唐。
宾朋足枣栗,儿女饱糟糠。
虽云待官阙,便欲解朝裳。
有似蚕作茧,缩身思自藏。
嗟我一何愚,贪得不自量。
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退之尝有云,名声暂膻香。
误蒙天子知,侍从列班行。
官荣日已宠,事业闇不彰。
器小以任大,跻颠理之堂。
圣君虽不诛,在汝岂自遑。
不能虽欲止,怳若失其方。
却欲寻旧学,旧学已榛荒。
有类邯郸步,两失皆茫茫。
便欲乞身去,君恩厚须偿。
又欲求一州,俸钱买归装。
譬如归巢鸟,将栖少徊翔。
自觉诚未晚,收愚老缣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镇阳读书》,通过描绘春夜苦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深入思考和个人境遇的感慨。首句“春深夜苦短,灯冷焰不长”写出了夜晚读书时光的短暂和灯火微弱,暗示了学习的艰辛。接着,“尘蠹文字细,病眸涩无光”描绘了视力不佳、精神疲惫的状态,反映出作者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诗中“坐久百骸倦,中遭群虑妨”表达了身心疲惫,被忧虑困扰的感受。“寻前顾后失,得一念十忘”则揭示了思考过多导致的困惑和遗忘。诗人意识到年轻时学习为佳,年长后难以强求,感叹“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彊”。
诗人回忆起石夫子(可能指某位学者)在京师讲学的场景,以及他选择回归简朴生活的决定,表现出对清静学术环境的向往。同时,诗人反思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像蚕作茧,过于追求官场而忽视了本心。他渴望回归旧学,但发现旧学已荒废,如同邯郸学步般迷失方向。
最后,诗人表达了想要辞官归乡的决心,但又感念君恩深厚,需要有所回报。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学问的热爱,又有对仕途的反思,展现了欧阳修作为文人的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