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束伯仁
宋 · 王令
身逐南舟去不回,匡庐留滞得徘徊。
峰头夜宿平看斗,岩下朝阴俯听雷。
西顾波涛浮日月,东归天地入尘埃。
何时得遂幽栖志,常把韦编静处开。
峰头夜宿平看斗,岩下朝阴俯听雷。
西顾波涛浮日月,东归天地入尘埃。
何时得遂幽栖志,常把韦编静处开。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身逐:跟随。南舟:南下的船只。
匡庐:庐山。
留滞:逗留。
徘徊:犹豫不决。
峰头:山顶。
斗:北斗星。
岩下:岩石之下。
朝阴:清晨的阴凉。
俯听:低头倾听。
西顾:回首西望。
波涛:江河波浪。
浮日月:日月在波涛中浮动。
东归:向东返回。
入尘埃:消失在尘土中。
幽栖:隐居。
韦编:古代书籍,这里指代书籍。
静处:安静的地方。
开:翻开。
翻译
我随着南下的船只离去,不再回头,只在庐山逗留徘徊。夜晚在山峰上露宿,可以平视星空斗转;清晨在岩石下,聆听山谷中的雷声。
回首西望,江河波涛中日月如浮;向东归去,天地间仿佛落入尘埃之中。
何时才能实现我隐居的心愿,常常打开韦编(古书名,此处指书籍)静静地阅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名为《寄束伯仁》。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自己的隐逸之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身逐南舟去不回”表明诗人随着南下的船只远行,不再返回。这里的“南舟”可能是诗人漂泊游历的一个象征,也暗示了一种无常和流动的生涯状态。
接着,“匡庐留滞得徘徊”则写出了诗人在旅途中,偶尔停留于某个地方时那种徘徊不前的情状。这里的“匡庐”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简陋的住所,而“留滞”则表达了暂时停留的情形。
第三句“峰头夜宿平看斗,岩下朝阴俯听雷”描绘了一幅诗人在山中过夜,清晨观赏天象和倾听自然之声的画面。“峰头夜宿”、“岩下朝阴”都强调了诗人的隐逸生活,而“平看斗”和“俯听雷”则展现了诗人对星辰与大自然的声音有一种超然物外的观察和感受。
第四句“西顾波涛浮日月,东归天地入尘埃”中,“西顾”和“东归”分别指向了不同的方向,这里可能隐喻着诗人内心对于归属与自由的矛盾。同时,“波涛浮日月”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境,而“天地入尘埃”则是一种对尘世的物质世界的淡然态度。
最后两句“何时得遂幽栖志,常把韦编静处开”中,“何时得遂幽栖志”表达了诗人对于实现隐逸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常把韦编静处开”则是说即使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份宁静和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宁静与隐逸的向往,以及对于流动游历生活的一种超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