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给事挽词(其一)
宋 · 项安世
我来镜水问遗民,想见堂堂报国身。
五月陂塘三百里,千年庙学一番新。
世传风烈今无数,自许经行得最亲。
一读金陵补天议,始知高处更惊人。
五月陂塘三百里,千年庙学一番新。
世传风烈今无数,自许经行得最亲。
一读金陵补天议,始知高处更惊人。
注释
我:代词,指诗人自己。遗民: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人民,可能指有特殊文化或历史背景的人群。
堂堂:形容词,形容人的气概雄壮。
报国:为国家效力。
五月:农历五月,夏季的一个月份。
陂塘:池塘,乡村常见的水体。
庙学:古代学校或庙宇,兼具教育和祭祀功能。
一番新:全新的面貌。
风烈:英勇的事迹,风范和节操。
无数:众多,形容数量大。
经行:亲身经历,走过的地方。
金陵:古地名,今南京的别称。
补天议:比喻宏伟的计划或革新方案。
高处:比喻崇高的理想或地位。
惊人:令人惊讶。
翻译
我来到镜水边探访遗民,想象中他们是英勇报国的人民。五月时节,三百里的池塘泛起涟漪,古老的庙学焕然一新。
世人传说他们的英勇事迹数不胜数,我自认为亲身经历的感受最为深切。
阅读了金陵的补天计划,我才明白崇高的理想更加令人惊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为吴给事所作的挽词之一,表达了对故去的吴给事的敬仰和对其事迹的追忆。首句“我来镜水问遗民”,诗人以访求遗民的口吻,展现对吴给事的敬意,暗示其曾关心民间疾苦。次句“想见堂堂报国身”,通过想象,描绘出吴给事英勇报国的形象。
“五月陂塘三百里,千年庙学一番新”,这两句描绘了吴给事可能在的地方,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历史悠久的教育场所,体现了他对文化教育的贡献。诗人借此赞美他的影响深远。
“世传风烈今无数,自许经行得最亲”,进一步赞扬吴给事的高尚品格和行为,说他的事迹广为流传,而自己有幸亲身经历,感到格外亲近。
最后两句“一读金陵补天议,始知高处更惊人”,提到吴给事的某项议论文献,可能是关于改革或治理的策略,诗人读过之后深感其见解独特,见解之高超令人惊叹。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吴给事的描绘和对其事迹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这位杰出人物的敬仰和对其精神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