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杂诗(其四)
宋 · 杨冠卿
关内攻城战,淮东却敌兵。
败亡初妄作,狼狈坐虚名。
贼势虽亡命,君心实好生。
不知他日事,谁筑受降城。
败亡初妄作,狼狈坐虚名。
贼势虽亡命,君心实好生。
不知他日事,谁筑受降城。
注释
关内:指特定的地区或防线。攻城战:军事冲突中的城市攻防战。
淮东:古代地理区域,这里指代某支军队。
却:击退。
妄作:夸大,误传。
狼狈:困苦不堪,处境尴尬。
虚名:表面的名声,而非实际成就。
亡命:不顾一切,拼命。
好生:爱好和平,希望避免杀戮。
他日:将来,未来。
受降城:象征投降的地方,通常用于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接收。
翻译
在关内的攻城战斗中,淮东军队成功击退了敌军。最初的失败和混乱被夸大,只因虚名所累。
虽然敌人看似亡命之徒,但主将内心渴望和平。
未来会发生什么尚不可知,不知谁能见证那接受投降之城的建立。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场战争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事的无奈。开篇两句“关内攻城战,淮东却敌兵”,直白地勾勒出激烈的战斗画面,通过“攻”、“战”、“却敌”的动词,可以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猛烈。
第三、四句“败亡初妄作,狼狈坐虚名”,则流露出诗人对胜利的质疑和对英雄主义虚名的不屑。在战乱中,即便是胜者,也往往是仓促间的假象,真正的意义可能并非如表面所展现。
接下来的两句“贼势虽亡命,君心实好生”,则透露出诗人对敌人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宽厚。即便是被视为“贼”的敌军,也有其无奈的境遇;而作为君主,其内心却渴望保全生命,不愿见到更多的流血牺牲。
末尾两句“不知他日事,谁筑受降城”,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命运的迷茫以及对和平回归的期盼。战争终将结束,但未来的日子如何,又由谁来重建被破坏的城池,这些都是无从知晓的事情。
整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以及对于和平的共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