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前歙黟楚□□五首(其三)
宋末元初 · 方回
吏方居官时,美誉无不有。
及乎恶声出,乃在解官后。
有势易为好,无势易为丑。
万事要诸终,公论翻覆手。
请看楚大夫,得代数年久。
两邑父老言,至今不改口。
予决未始私,馈献无所受。
不为病留此,热官已唾取。
鼎贵何足云,人当论贤否。
黟歙君桐乡,此亦足不朽。
及乎恶声出,乃在解官后。
有势易为好,无势易为丑。
万事要诸终,公论翻覆手。
请看楚大夫,得代数年久。
两邑父老言,至今不改口。
予决未始私,馈献无所受。
不为病留此,热官已唾取。
鼎贵何足云,人当论贤否。
黟歙君桐乡,此亦足不朽。
注释
吏方:官员。居官:在职。
美誉:好评。
无不有:不断。
恶声:贬言。
解官:离职。
有势:有权势。
无势:失势。
万事:世间事。
公论:公众舆论。
楚大夫:楚国官员。
得代:执掌权柄。
父老:百姓。
至今:至今。
予决:我决定。
私:偏私。
馈献:贿赂。
唾取:唾弃。
鼎贵:权位显赫。
人当论贤否:评价人的贤德。
黟歙君桐乡:某位官员。
不朽:永垂不朽。
翻译
官员在职期间,好评声不断。等到贬言传出,已是离职之后。
有权势时易得人心,失势时易遭非议。
世间事总要看最后结果,公众舆论反复无常。
看看楚国的大夫,曾多年执掌权柄。
两地百姓至今仍坚持,他的口碑从未改变。
我从不偏私,拒绝任何贿赂。
我不愿因病留任,热衷官位的人早被唾弃。
权位显赫有何意义,重要的是评价人的贤德与否。
黟歙君桐乡,这样的名声也能永垂不朽。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对朋友离别和对人世浮沉现象感慨的诗句。开篇“吏方居官时,美誉无不有。及乎恶声出,乃在解官后。”反映了官场上的虚伪现实,那些在位者往往受到人们的赞誉,但一旦失势,则是非议四起,显示了世态的变幻和人心的轻浮。
“有势易为好,无势易为丑。万事要诸终,公论翻覆手。”这两句深刻揭示了权势对个人形象的影响,以及社会评价的不稳定性。一旦失去了权势,即便是曾经的美誉也可能转变为恶评。
“请看楚大夫,得代数年久。两邑父老言,至今不改口。”这里提到的是历史上的一位楚国的大夫,他在任期间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即使时间长久过去,那些赞誉仍旧保持不变,显示了真才实学之人的美名能够留传后世。
“予决未始私,馈献无所受。不为病留此,热官已唾取。”诗人表明自己从未做过私事,也没有接受过贿赂。即便是疾病在身,也不愿意留恋于这充满诱惑的官场,因为那些追求权力的官员已经对之失去了兴趣。
“鼎贵何足云,人当论贤否。”这里提到的是古代衡量重量的器具“鼎”,比喻有些东西是无需多言的。诗人认为,对于人的评价应以德行为准,而非其他。
最后,“黟歙君桐乡,此亦足不朽。”则表达了对朋友黟歙君在桐乡地区政绩卓著的赞扬,预示其美名将会长存。整首诗通过对比官场变迁与真才实学之人留名后世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浮沉和个人德行的深刻洞察及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