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邑侯见廷张君入觐二首(其一)
明 · 于慎行
首春握绶出明光,立见英声满岱阳。
膏雨千家歌麦秀,和风百里散花香。
御屏久已书名字,左省还应最奏章。
多少朝元天上客,惊传年少是龚黄。
膏雨千家歌麦秀,和风百里散花香。
御屏久已书名字,左省还应最奏章。
多少朝元天上客,惊传年少是龚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新任地方官在春天初至时,从京城出发,前往朝廷述职的情景。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这位官员的英名远播,以及他所到之处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句“首春握绶出明光”,点明了时间与事件的背景——春天之初,官员手持印绶,从皇宫中走出,踏上了前往朝廷的道路。“明光”二字,既指皇宫的光辉,也暗喻官员的显赫身份。
接着,“立见英声满岱阳”一句,赞美了这位官员的名声之广,不仅在京城,连远在东方的岱山之阳都能感受到他的英名。这不仅是对官员个人才能的肯定,也是对其品德和政绩的赞誉。
“膏雨千家歌麦秀,和风百里散花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官员施政带来的良好效果。膏雨滋润着大地,使得千家万户欢歌庆祝丰收;和风轻拂过百里之地,花香四溢,象征着官员的仁政惠及四方,百姓生活因此而更加美好。
“御屏久已书名字,左省还应最奏章”则进一步强调了官员在朝廷中的地位和贡献。御屏上长久记载着他的名字,意味着他在皇帝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左省(古代官署名)中,他的奏章最为突出,表明了他的政绩卓著,得到了高层的认可。
最后,“多少朝元天上客,惊传年少是龚黄”两句,将这位官员比作古代著名的政治家龚遂和黄霸,表达了对他年轻有为、政绩斐然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暗示了朝廷对他的重视和期待,认为他能够像龚黄一样,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官员的风采、政绩以及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赞扬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