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保母帖
其文记述保母李,云是大令之所为。
点画安知尚年少,笔不可掣从儿时。
当其翰墨托久计,异哉岁月如前期。
为怜樵人巧收拾,岂无行道犹嗟咨。
残砖裹送平原家,阅古众帖奚独遗。
穷诹远引商是非,具眼落落多传疑。
尘埃尺纸拂陈迹,闻君好事捲赠之。
简编无端发汲冢,陵谷何年沈岘碑。
坐中赏识本易厌,世外隐伏劳旁窥。
骚人胜士一朝玩,孝子慈孙千古悲。
君不见钟侯书法亦大奇,下穿墟墓求其师。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黄閍:地名。方壶螭:古代器物,象征吉祥。
保母李:可能指代某位女性长辈。
大令:县令。
点画:书法中的笔触。
异哉:多么奇异。
樵人:伐木的人。
简编:书籍、文献。
汲冢:古代盗墓者。
陵谷:山陵和山谷,比喻变迁。
骚人胜士:诗人和杰出人士。
钟侯:指钟繇,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
翻译
谁在黄閍刻下了这些,双松之下埋藏着方壶螭?记载着保母李的纹饰,说是县令的手笔无疑。
点画虽小却显年轻技艺,笔力自幼便难以抵挡。
他寄情翰墨,计划长远,时光仿佛倒流回前期。
樵夫巧妙地保存了它,难道过往行人对此还惋惜不已。
残砖包裹,送到平原人家,众多古帖为何独遗此件?
深入探究,远引古人观点,众人眼中疑惑重重。
尘封的纸张擦拭旧迹,听说你有雅兴,赠予我这卷珍品。
简册的来历出人意料,似从汲冢挖掘而来,碑文深藏陵谷何时沉没。
在座之人欣赏容易生厌,世人之外的隐秘还需侧目探寻。
诗人名士一时把玩,孝子慈孙却为此千年悲叹。
你可曾见,钟侯的书法同样奇妙,他曾深入墟墓寻找师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易简的作品,名为《咏保母帖》。诗中表达了对古人书法艺术的赞美和怀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黄閣断刻得者谁" 一句通过黄閣之刻来启开话题,暗示书法艺术之珍贵与稀有。接下来的几句"双松下殉方壶螭 / 其文记述保母李"则具体指出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是古代女书法家李保母,她的作品如同双松下方壶螭一样珍贵。
"云是大令之所为"表明李保母的书法得到了当时高官(大令)的赏识与肯定。紧接着,诗人通过"点画安知尚年少 / 笔不可掣从儿时"来赞扬李保母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书法才华。
"当其翰墨托久计,异哉岁月如前期"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即使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无法挡住岁月的脚步。下一句"为怜樵人巧收拾,岂无行道犹嗟咨"则通过樵夫(古代负责收集书籍的人)来表达对这些失传书法作品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继续展现了自己对古代文物的敬畏与珍视,以及对流传下来文物的不易。"穷诹远引商是非 / 具眼落落多传疑"表达了对于书法艺术流传过程中的种种猜测和争议,人们不断地探讨其真伪。
"尘埃尺纸拂陈迹,闻君好事捲赠之"则转向诗人与友人的交流,他们共同珍视这些古老的遗迹,并将其传承下去。"简编无端发汲冢 / 陵谷何年沈岘碑"表达了对那些被埋没的书法作品的探寻和挖掘。
最后,诗人通过"坐中赏识本易厌 / 世外隐伏劳旁窥"来表明自己在欣赏这些古代艺术品时,不免感到有些厌倦,因为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超出了常人的理解。接着的"骚人胜士一朝玩,孝子慈孙千古悲"则总结了诗中对李保母书法及其他古代文物的赞美,以及这种艺术带给后世的深远影响。
最终,诗以"君不见钟侯书法亦大奇 / 下穿墟墓求其师"作为结束,表达了对另一个书法大家钟侯及其作品的惊叹,并通过下穿古墓寻找其师承来强调这种艺术追求的极致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