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父太师密国公赋诗江楼世称名笔从侄子绩得之以居肇缅思祖德且爱绩之能继志也为赋一首
宋 · 曾肇
当年太史谪仙翁,笔落江楼气吐虹。
无复琴樽对鸥鸟,空遗松柏几秋风。
由来兰玉生台下,重见溪山入坐中。
顾我岂能绳祖武,倚阑归思附冥鸿。
无复琴樽对鸥鸟,空遗松柏几秋风。
由来兰玉生台下,重见溪山入坐中。
顾我岂能绳祖武,倚阑归思附冥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肇为缅怀先祖并赞赏侄子才能所作。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后辈才华的肯定。
首联“当年太史谪仙翁,笔落江楼气吐虹”,开篇即以“谪仙翁”形象描绘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形象,其文笔如虹,气势磅礴,仿佛在江楼之上挥毫泼墨,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这里将文人的创作比作“气吐虹”,生动地展现了文人的才情与作品的光彩。
颔联“无复琴樽对鸥鸟,空遗松柏几秋风”,转而表达对逝去时代的怀念。昔日文人雅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只有松柏在秋风中摇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这里通过对比今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感慨。
颈联“由来兰玉生台下,重见溪山入坐中”,进一步强调了对后辈才华的欣赏。兰玉比喻优秀的后辈,溪山则象征着自然美景,暗示侄子(绩)如同兰玉一般,在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才华得以展现。同时,也表达了对侄子能在座中重见溪山美景的喜悦之情,寓意侄子的才华如同美景一样令人赞叹。
尾联“顾我岂能绳祖武,倚阑归思附冥鸿”,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无法像先祖那样留下辉煌的足迹,但能够倚靠栏杆,寄托对故乡和远方的思念,如同高飞的鸿雁。这里既有对自己能力的谦逊评价,也有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对后辈才华的赞美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家族传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