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七首(其五)
放歌游远目,箕踞得高原。
地险劳天设,边戈厌日屯。
庙谋新控扼,万里可雄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人家的壮丽景色与军事布局,展现了浓厚的边防意识和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
首句“赤涧蟠双阙,青山壮一门”以“赤涧”与“青山”对比,形成鲜明的画面感,双阙(宫殿的门楼)与壮丽的山门相映成趣,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暗示了山家所在之地的战略重要性。
“放歌游远目,箕踞得高原”则描绘了人们在高处放声歌唱,尽情眺望远方的场景,同时以“箕踞”(一种随意的坐姿)形象地表现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与前文的壮丽景象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豪迈而又闲适的氛围。
“地险劳天设,边戈厌日屯”进一步强调了此处地理位置的险要,以及长期驻守的必要性。通过“天设”一词,表达了自然环境对于防守的天然优势,而“边戈厌日屯”则体现了边防军士的辛劳与坚守,日夜不息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最后,“庙谋新控扼,万里可雄吞”表达了对当前策略的肯定与对未来局势的乐观预期。庙谋(朝廷的决策)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控制手段,意味着通过有效的策略,可以掌控更广阔的区域,展现出对国家领土完整和扩张的雄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自然美景,更蕴含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对山家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地区人民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于国家统一与安全的深切关注。
词语解释
边戈的意思:代称边兵。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寻属边戈内扰,馆宇至今不立。”...
地险的意思:(1).大地险阻;地面险阻。《易·坎》:“《彖》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 孔颖达 疏:“言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宋书·礼志三》:“地险俗殊,民望絶塞,以为分外,其日久矣。” 清 黄景仁 《邓家坟写望》诗:“方今万里一,地险安足论!”(2).指险要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上戴山阜,下临絶涧,俗谓之为‘ 鲁般桥 ’,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唐 李商隐 《南朝》诗:“地险悠悠天险长, 金陵 王气应瑶光。” 清 黄遵宪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沉文肃公祠》诗...
放歌的意思:◎ 放歌 fànggē[sing loudly] 放声歌唱放歌一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高原的意思:[释义](名)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平地。 [构成]偏正式:高(原 [例句]高原辽阔。(作主语)...
高原的意思:[释义](名)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平地。 [构成]偏正式:高(原 [例句]高原辽阔。(作主语)...
箕踞的意思:形容坐姿懒散,不庄重。...
控扼的意思:◎ 控扼 kòng’è[be the hub of] 控制武汉市控扼着南北交通...
庙谋的意思:犹庙算。《文选·范晔<后汉书·光武纪赞>》:“明明庙谋,赳赳雄断。” 李善 注:“庙谋,庙筭也。”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徙倚瞻王室,从容仰庙谋。”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每有朝廷重事,庙谋未决者,必资於 韦公 。”...
谋新的意思:谋求更新。 唐 孙樵 《兴元新路记》:“古人尚谋新,仍曰何必改作。利不十,法不变,岂谋新亦未易耶?”...
青山的意思:◎ 青山 qīngshān[green hill] 长满绿色植物的山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双阙的意思:(1).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两宫遥相望,双闕百餘尺。” 唐 吴融 《送僧归破山寺》诗:“别来双闕老,归去片云閒。” 明 王宠 《入消夏湾》诗:“千山翫迴转,双闕开嶙峋。”(2).借指宫门。 唐 广宣 《驾幸天长寺应制》诗:“宸游双闕外,僧引百花间。”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比亦再过於双闕,未尝一对於清光。”(3).借指京都。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闕间。” 唐 杜甫 《承间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十:...
厌日的意思:太阴所居之辰。古人认为此日行事,将得恶果。《淮南子·天文训》:“太阴所居辰为厌日,厌日不可以举百事。”...
一门的意思:(1).一道门户。《左传·定公十年》:“每出一门, 郈 人闭之。”《汉书·申屠嘉传》:“ 错 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2).一条门路;一个途径。《商君书·说民》:“塞私通以穷其志,启一门以致其欲。”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丈夫在富贵,岂必守一门。”《朱子语类》卷三九:“只有此一门,舍此则无从可仕,所以 颜 、 閔 寧不仕耳。”(3).一族;一家。《韩非子·八经》:“下不一门,大臣不拥。”《汉书·李寻传》:“将军一门九侯,二十朱轮。” 唐 杜甫 《送鲜于万州迁巴州》诗:“...
远目的意思:(1).远望。 唐 羊士谔 《书楼怀古》诗:“远目穷 巴 汉 ,闲情閲古今。” 宋 张先 《忆秦娥》词:“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 明 李东阳 《放船》诗:“清暉散宿靄,远目增春明。”(2).远大的眼光。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哀亡友辞》:“炳旧史之远目兮,飫六经之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