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瓢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已分瓠俱掊,宁期匠见收。
在人思错节,于物戒悬疣。
量腹为虚受,投身免贵游。
同根有枝叶,灰烬已千秋。
在人思错节,于物戒悬疣。
量腹为虚受,投身免贵游。
同根有枝叶,灰烬已千秋。
鉴赏
这首诗《瘿瓢》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诗人陈恭尹所作。诗中以“瘿瓢”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已分瓠俱掊,宁期匠见收。” 开篇即以瓠(葫芦)与瘿瓢(长满瘤结的葫芦)对比,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预知。葫芦本应被抛弃,却意外地被工匠发现其价值,这里隐喻了人生中偶然的机遇与转折。
“在人思错节,于物戒悬疣。” 错节是指树木纹理复杂交错,悬疣则是形容瘿瓢表面的瘤结。这两句强调了事物内在的价值与外在的缺陷并存,提醒人们在评价事物时不应仅看表面现象,而要深入理解其本质。
“量腹为虚受,投身免贵游。”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量腹为虚受,意指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求来行事,不贪多求全;投身免贵游,则是告诫人们避免追求过高或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免陷入困境。
“同根有枝叶,灰烬已千秋。” 最后两句以植物的生长与衰败为喻,指出虽然生命终将归于尘土,但其留下的影响与价值却能长久存在。同根有枝叶,象征生命的延续与传承;灰烬已千秋,则强调了即使物质形态消逝,精神与文化的影响依然可以跨越时间,永存世间。
综上所述,《瘿瓢》一诗通过瘿瓢这一独特意象,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自然、道德以及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