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之彬彬
宋 · 黄庭坚
木之彬彬,非取异于人。
可宫室则斩则伐,可笾豆则捋则撷。
草之茸茸,非求显于世。
中刍牧则刈则锄,中医和则剥则枯。
非以其材故耶,是非之歧,利害薰蒸。
嗟人道之多患,彼草木尚无情。
吾尝观于若人矣,巧于辨人,拙于自辨。
好动乎天机,不周乎时变。
罪莫惨于德有心,祸莫深于心有见。
罪不在德,心其蟊贼,祸不在心。
见其髡钳之人也,皦皦自鲜,行于众污之前。
峣峣不让,立乎众埤之上。
积小不当,是以亡其大当。
悲夫!羿注矢以当物,十尝中其七八。
引镆铘以自残,骇兕虎之窃发。
祸集于所忽,怨栖于荣名。
易其言则害智,用其智则害明。
为君子则奈何,独见晓于冥冥。
可宫室则斩则伐,可笾豆则捋则撷。
草之茸茸,非求显于世。
中刍牧则刈则锄,中医和则剥则枯。
非以其材故耶,是非之歧,利害薰蒸。
嗟人道之多患,彼草木尚无情。
吾尝观于若人矣,巧于辨人,拙于自辨。
好动乎天机,不周乎时变。
罪莫惨于德有心,祸莫深于心有见。
罪不在德,心其蟊贼,祸不在心。
见其髡钳之人也,皦皦自鲜,行于众污之前。
峣峣不让,立乎众埤之上。
积小不当,是以亡其大当。
悲夫!羿注矢以当物,十尝中其七八。
引镆铘以自残,骇兕虎之窃发。
祸集于所忽,怨栖于荣名。
易其言则害智,用其智则害明。
为君子则奈何,独见晓于冥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彬彬:形容树木姿态优美。笾豆:古代祭祀用的竹器。
茸茸:形容草丛茂盛。
刍牧:喂养牲畜。
刈:割草。
蟊贼:比喻内心作祟的祸害。
髡钳:古代刑罚,剃去头发,戴上枷锁。
峣峣:形容高傲。
埤:低矮的土山。
冥冥:暗中,不易察觉的地方。
翻译
树木姿态优美,并非刻意与人争异。用于建筑就砍伐,用于祭祀就采摘。
草丛茂盛,并非为了世间瞩目。
喂养牲畜就割草,治病救人就枯萎。
难道只因它们的材质?是非混淆,利益熏心。
人间苦难众多,连草木都无情感。
我曾见过这样的人,善辩他人,却不自省。
喜好玩弄权谋,却不能适应时势变迁。
罪恶莫过于有意行善,祸患莫过于心中有计。
罪过并非源自德行,而是内心的蛀虫,灾祸不在外在。
看见那些囚徒,外表光鲜,却身处污秽之中。
傲慢不逊,高高站在众人之下。
小事处理不当,终致大事失守。可悲啊!
羿以箭术精准,常能射中七八成。
却用利器自残,招致猛兽突袭。
灾祸源于疏忽,怨恨源于虚名。
言语改变会伤智慧,运用智慧又会蒙蔽洞察。
作为君子应如何?唯有在暗中明察一切。
鉴赏
这首诗名为《木之彬彬》,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所作。诗中通过对木与草的自然状态的描述,寓言人性和社会现象。木因其材被用于宫室和祭祀,草则因实用而被修剪或收割,以此象征人的社会角色和命运变迁。诗人指出,人们往往过于关注外在表现和功名,却忽视了内心的道德修养和对时势的适应,导致了内心的矛盾和祸患。他警示人们,过分追求聪明才智可能导致自我伤害,而真正的君子应能洞察事物本质,不受外界干扰,保持清明。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警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