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七日与客同为水东之游翌朝赋此
夙约常寡味,邂逅惬心期。
幅巾与藜杖,安步随所之。
朅来坐官府,颇觉此愿违。
城头望群峰,欲往类绊羁。
三春苦风雨,晴日一伸眉。
沙边散车骑,竹舆从呕咿。
独与三四客,野服相追随。
亭高俯空旷,洞古探瑰奇。
悬崖隐日月,幽壑蟠蛟螭。
涧水杂鸣佩,松风发清吹。
兴来即倾酒,语到亦论诗。
聊揩簿书眼,偿此閒暇时。
所历固未厌,所感多馀思。
昔游木叶下,今兹绿阴肥。
江山虽可识,岁月乃如驰。
素餐岂不念,怀安敢云私。
归来耿不寐,攲枕听晨鸡。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山水癖:对山水的极度爱好。妙处:指山水中的美好之处。
夙约:早年的约定。
邂逅:偶然的相遇。
幅巾:古代男子的一种头巾。
藜杖:藜草做的手杖。
朅来:离去,这里指离开官府。
绊羁:束缚,限制。
沙边:河边的沙滩。
呕咿:竹舆发出的声音。
翻译
一生酷爱山水,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体会。早年约定的相聚常常索然无味,偶然的相遇却让人心满意足。
戴着头巾,拄着藜杖,随意漫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然而做官后,这样的愿望似乎违背了。
站在城头眺望群山,想去又仿佛被束缚。
春天常受风雨困扰,只有晴天才能舒展眉头。
在沙岸边放下车马,乘坐竹舆,轻声细语。
独自与三两好友,穿着简朴的衣服,一同游历。
亭子高耸,视野开阔,古老洞穴里藏着奇异的宝藏。
悬崖遮挡阳光月色,深谷中盘绕着蛟龙。
山涧流水声如佩环,松林间的风带来清新的气息。
兴起时便畅饮美酒,谈话间也会吟咏诗歌。
借此短暂闲暇,擦拭因文书劳神的眼睛。
虽然游历的地方并未让我厌倦,但感触颇多。
过去在落叶纷飞的季节游玩,如今则是绿意盎然。
江山虽熟悉,但岁月匆匆而过。
我怎能忘记简单的生活,只是怀揣着安宁的心。
回来后难以入睡,斜倚枕头,倾听清晨的鸡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个人情感世界的独特体验。"平生山水癖,妙处只自知"表明诗人从小就有着对山水的特别喜爱,而这种欣赏的细微之处,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理解。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夙约常寡味,邂逅惬心期"透露了诗人内心对于某种美好或理想的渴望和不满足感。接着,"幅巾与藜杖,安步随所之"则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诗人手持简易的行头巾帻和藜草做成的拐杖,悠然自得地漫游。
然而,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并非总是如愿以偿,"朅来坐官府,颇觉此愿违"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生活的不适和失望。紧接着,"城头望群峰,欲往类绊羁"则是诗人心向自然美景渴望而不可得。
接下来的几句,"三春苦风雨,晴日一伸眉"、"沙边散车骑,竹舆从呕咿"描写了诗人在不尽如意的季节中偶尔得到的一丝慰藉,以及他与自然的亲近感。"独与三四客,野服相追随"则是对友情和自由生活状态的赞美。
后半首诗继续深化这种主题,"亭高俯空旷,洞古探瑰奇"表达了对于历史遗迹的探索和向往。"悬崖隐日月,幽壑蟠蛟螭"则是对自然之美的再次描绘,而这种美景往往伴随着神秘和未知。
"涧水杂鸣佩,松风发清吹"通过声音和气息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生动与宁静。"兴来即倾酒,语到亦论诗"则是对生活中美好时光的享受,以及文学创作的热爱。
最后,"聊揩簿书眼,偿此閒暇时"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段闲适时光的珍视,而"所历固未厌,所感多馀思"则是对过往美好经历和深刻情感的回味。"昔游木叶下,今兹绿阴肥"从时间的流转中感受自然之变迁,"江山虽可识,岁月乃如驰"则表达了对于世事无常和时间易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之美、个人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由生活状态的追求,展现了一位文人墨客对于自然和生命深刻的情感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