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蒙承旨学士特赠宠招惭非嘉客陪列仙于丹地观盛事于玉堂御题禁署之名势娱飞动圣制大风之作铿若宫商一时并耀于蓬瀛三体互成于真草昔太宗之优待学士日预论思明皇之宠尚集贤时闻临幸以今况昔异代同荣至谬亚冢卿获司中秘啖牛心而不称陪麈尾以何□□衔乐圣之杯且乏如宾之赋嗟叹不足歌咏辄兴虽劳燥吻之冥搜终类击辕之陋唱仰尘高鉴聊抒下情
宋 · 李至
昔陪群彦在鳌山,今日重来越玳筵。
才向玉堂观圣札,又离瑶席睹宸篇。
二南绝唱人惊骇,三体神踪凤折旋。
坐久庭柯移午影,饮酣宫吹递香烟。
吟求视草笺分写,醉假通中枕暂眠。
俗客不知仙禁近,高歌共乐太平年。
才向玉堂观圣札,又离瑶席睹宸篇。
二南绝唱人惊骇,三体神踪凤折旋。
坐久庭柯移午影,饮酣宫吹递香烟。
吟求视草笺分写,醉假通中枕暂眠。
俗客不知仙禁近,高歌共乐太平年。
注释
昔:从前。陪:陪伴。
群彦:众多才俊。
鳌山:古代宫殿名。
越:古代国名。
玳筵:华美的宴席。
玉堂:宫殿的美称。
圣札:皇帝的诏书。
宸篇:皇帝的诗篇。
二南:古代诗歌体裁。
神踪:神妙的踪迹。
凤折旋:如凤凰般旋转。
庭柯:庭院中的树木。
午影:正午的影子。
宫吹:宫廷音乐。
视草笺:看起草稿。
分写:分抄。
通中枕:通中卧榻。
俗客:普通人。
仙禁:仙境,皇宫。
太平年:和平安宁的年景。
翻译
昔日曾与才俊聚鳌山,今日重游越地宴玳珍。刚在玉堂拜读天子诏,又离开瑶席欣赏御诗篇。
《二南》绝唱令人惊叹,《三体》神韵凤凰般旋转。
坐久了庭中树木移动了午时影,饮酒尽兴宫廷乐曲飘香烟。
醉后欲寻草稿分抄,借通中枕小憩片刻。
凡夫俗子不知仙宫近在咫尺,高歌同庆这太平盛世年。
鉴赏
诗人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一场宴会的盛况。"昔陪群彦在鳌山,今日重来越玳筵"两句,既是对过去与现在相聚情景的回顾,也展现了对此次盛会的期待和喜悦之情。鳌山与越玳筵,皆为宴席所在地名,象征着高贵与美好。
接着,"才向玉堂观圣札,又离瑶席睹宸篇"两句,则显示了诗人对皇帝赐给的文书(圣札)和御制文章(宸篇)的尊崇之情。玉堂、瑶席皆为宫廷内的场所,彰显了朝廷文化的繁华与尊贵。
"二南绝唱人惊骇,三体神踪凤折旋"一句,更是对诗歌艺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二南、三体)之精妙和变化莫测的钦佩。这里的“二南”、“三体”指的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两种体式,即“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而“神踪凤折旋”则形容诗歌节奏之美,如同凤凰展翅,旋转自如。
"坐久庭柯移午影,饮酣宫吹递香烟"两句,则描绘了宴会上的悠闲气氛和酒宴的愉悦。庭柯移午影,形容时间流逝;饮酣宫吹递香烟,则是宴席间美酒与音乐相伴,香气弥漫。
"吟求视草笺分写,醉假通中枕暂眠"一句,更是表现了诗人在宴会上的尽兴之情。吟咏诗歌,视草笺而分写,是对诗歌创作的热爱;醉假通中枕暂眠,则是酒后沉醉,借由枕头暂取一刻安歇。
最后,"俗客不知仙禁近,高歌共乐太平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参与这场宴会的荣幸和对盛世太平年的赞颂。俗客指的是不了解宫廷内情的人,而诗人自己则是能够亲临仙境(宫禁),感受皇恩浩荡,故而高声歌唱,与同僚共享这美好时光。
综观全诗,语言流畅,意境辽阔,每一句都透露着诗人对宴会的热爱与对皇帝赐赠的感激之情。通过对宴席场景、诗歌艺术和个人情感的描摹,诗人展现了自己在盛世中的得意忘形,以及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