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赠程虞三(其四)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汝共干旌至,光生海上乡。
世家忘献子,苗裔爱高阳。
水截扶胥口,山开栗里庄。
无能具鸡黍,荷蓧末情忘。
世家忘献子,苗裔爱高阳。
水截扶胥口,山开栗里庄。
无能具鸡黍,荷蓧末情忘。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答赠程虞三》组诗中的第四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古代贤人的追思。
首句“汝共干旌至,光生海上乡”描绘了友人来访的情景,以“干旌”象征友人的到来,同时借“海上乡”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到来的喜悦之情。
接下来的“世家忘献子,苗裔爱高阳”,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怀念与敬仰。这里,“献子”可能是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赵盾,而“高阳”则与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有关,诗人借此表达对古代圣贤的追慕之情。
“水截扶胥口,山开栗里庄”两句,运用自然景观来隐喻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开拓。扶胥口和栗里庄都是地名,诗人通过描绘这两处风景,寓意着人生的转折点和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最后,“无能具鸡黍,荷蓧末情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与无奈。虽然无法以丰盛的宴席款待朋友,但这份深厚的友情却如同荷蓧一样,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情感连结,不会因物质的贫乏而淡漠。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代贤人的崇敬之情,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