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五)
宋 · 晁补之
一眼异青白,口语来啾喧。
酌一不酌一,用意何其偏。
谁似子孙子,高栖苏门山。
时随岭云出,又与林鸟还。
平生但长啸,独为嵇生言。
酌一不酌一,用意何其偏。
谁似子孙子,高栖苏门山。
时随岭云出,又与林鸟还。
平生但长啸,独为嵇生言。
注释
异青白:形容色彩鲜明对比。啾喧:形容鸟鸣声嘈杂。
酌一不酌一:指饮酒时断时续。
偏:独特,偏向。
子孙子:比喻后代子孙。
高栖:隐居。
苏门山:古代名山,此处象征隐居之地。
岭云:山岭上的云雾。
林鸟:山林中的鸟儿。
长啸:放声长啸,表达情感。
嵇生:嵇康,三国时期著名竹林七贤之一。
翻译
眼前景象色彩奇特,口语声此起彼伏。饮酒或停或不停,用心之态多么独特。
谁能像子孙般,隐居在苏门山。
时常随着山间云雾漫步,又与林中鸟儿相伴。
一生都只是长啸,只为纪念嵇康的风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题目为《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五)》。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青白相间的景色与啾啾喧闹的口语形成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眼前景致的独特感受。他赞赏那些如孙子般隐居苏门山的人,他们时常伴随山岭云雾出入,与林中鸟儿相伴,过着超然物外的生活。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洁人格的赞美。他自比为嵇康,常常独自长啸,抒发内心的情感,这体现了他对古代贤人嵇康的敬仰。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理想的深深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