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紫白双燕赏析

紫白双燕

明 · 朱朴
飞来别却乌衣国,梦里犹思白玉楼。
零落旧巢人不见,一帘疏雨话春愁。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与怀旧之情的古诗。首句“飞来别却乌衣国”,以燕子的离去象征着诗人与某个繁华之地(乌衣国)的告别,暗示了某种变迁或离别之苦。次句“梦里犹思白玉楼”,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梦中仍对过去的美好时光和某个特定的地方(白玉楼)念念不忘。

第三句“零落旧巢人不见”,通过写燕子旧巢的荒凉,寓言了诗人对旧友或亲人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最后一句“一帘疏雨话春愁”,则借疏雨和春愁,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燕子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现实中的孤独与愁绪,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词语解释

白玉的意思:(1).白色的玉。亦指白璧。《礼记·月令》:“﹝孟秋之月﹞衣白衣,服白玉。”《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晋书·慕容德载记》:“ 障水 得白玉,状若璽。”《红楼梦》第四回:“ 贾 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至于青瑶窗里,明月初回;白玉房前,垂杨自见。”(2).喻指豆腐。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豆腐诗》:“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摧。”...

别却的意思:脱离;离开。 唐 李贺 《昌谷北园新笋》诗之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 杨素 问 密 曰:‘何虞书生耽学若此?’《新史》减‘虞’字,便别却本意。”...

不见的意思:◎ 不见 bùjiàn(1) [do not see;do not meet]∶不曾相见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2) [be lost;be missing]∶[东西]见不着;丢失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春愁的意思:春日的愁绪。 南朝 梁元帝 《春日》诗:“春愁春自结,春结詎能申。” 唐 李白 《愁阳春赋》:“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云。” 唐 张祜 《折杨柳枝》诗之一:“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 宋 陆游 《行武担西南村落有感》诗:“骑马悠然欲断魂,春愁满眼与谁论?”...

零落的意思:[释义](1) (动)(花叶)脱落。草木零落。(作谓语) (2) (形)(事物)衰败。 (3) (形)稀疏不集中。零落的枪声。(作定语) [构成]偏正式:零〔落...

乌衣的意思:(1).黑色衣。古代贫贱者之服。《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值岁凶旱, 艾 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隋书·五行志上》:“ 后主 於苑内作贫儿村……多令人服乌衣,以相执缚。”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虞道施 , 义熙 中乘车山行,忽有一人,乌衣,径上车言寄载。”(2).指穿黑衣的差役。 宋 戴复古 《久寓泉南》诗之九:“寄跡小园中,忽有乌衣至,手中执圆封,州府特遣餽。”(3).指 乌衣巷 。参见“ 乌衣巷 ”。(4).指燕子。 元 杨维桢 《题边鲁生梨花双燕图》诗:“...

玉楼的意思:(1).华丽的楼。 唐 宗楚客 《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旂列禁营。” 宋 辛弃疾 《苏武慢·雪》词:“歌竹传觴,探梅得句,人在玉楼。”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二折:“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清 纳兰性德 《菩萨鬘》词:“春云吹散湘帘雨,絮粘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2).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十洲记·昆仑》:“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楼十二所。”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本命醮词》:“洞里之玉楼金闕,尘俗难窥。” 宋 张...

白玉楼的意思:传说 唐 诗人 李贺 昼见绯衣人,云“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遂卒。见 唐 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后因以为文人逝世的典故。 宋 岳珂 《桯史·王义丰诗》:“碧纱笼底墨纔乾,白玉楼中骨已寒。” 元 陈庚 《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闕俄成白玉楼。” 鲁迅 《坟·娜拉走后怎样》:“ 唐 朝的诗人 李贺 ……临死的时候,却对他的母亲说:‘阿妈,上帝造成了白玉楼,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

乌衣国的意思:神话中的燕子之国。 宋 张敦颐 《六朝事迹·乌衣巷》:“ 王榭 , 金陵 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嫗皆衣皂,引 榭 至所居,乃 乌衣国 也。以女妻之,既久, 榭 思归,復乘云轩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来春,燕又飞来 榭 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暌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 宋 戴复古 《燕》诗:“闻説 乌衣国 ,低连海上村。” 金 庞铸 《田器之燕子图》诗:“ 乌衣之国 定何许,一双燕子能飞来。”后因以之为男女结合之地的典实。 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