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斋禁连雨不止赋呈梦得
哀哉半菽氓,罪岁同一舌。
年时旱尘涨,腊尽不见雪。
青皇忽雨我,万顷麦苗活。
令尹民父母,沟壑思手挈。
祈年祓斋禁,有酒不忍设。
那知桃李径,狼籍香泥滑。
芳意倏如此,坐恐及鶗鴂。
郊原伫开晴,出劳南亩馌。
秋成已在眼,一醉宇宙豁。
更呼湔裙人,劝此侧帽客。
和公斜川诗,磨石镵岁月。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岁丰:丰收。犹:仍然。
饥:饥饿。
岁恶:灾荒。
何可说:怎能诉说。
半菽氓:贫苦百姓。
罪岁:因年景不好而受苦。
腊尽:腊月结束。
雪:雪。
青皇:春神。
万顷:数万顷。
令尹:地方长官。
沟壑:贫困。
祈年:祈求丰收。
祓斋禁:斋戒祈福。
那知:谁料。
狼籍:散乱。
鶗鴂:鸟名,象征春天即将过去。
南亩馌:田间送饭的妇人。
秋成:秋收。
豁:开阔。
湔裙人:洗衣女子。
侧帽客:戴帽的客人。
斜川诗: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
镵岁月:消磨岁月。
翻译
丰收之年农民仍饥饿,灾荒之年又怎能诉说。可怜的贫苦百姓,无论好年坏年都用同一句话诉苦。
干旱时节尘土飞扬,腊月结束仍未见雪降临。
春神忽然降下雨水,数万顷麦苗重获生机。
地方长官如父母般爱护人民,忧虑百姓生活,亲自劳作。
为祈求丰收举行斋戒,虽有美酒也不敢设宴。
谁料桃李小径上,花瓣散落,泥泞难行。
花期转瞬即逝,坐视花朵凋零,心中忧虑。
田野期盼晴空,出门慰劳田间劳作的妇人。
眼看秋收在望,举杯畅饮,心胸开阔。
再唤洗衣女子,劝说这戴帽的客人。
一起吟唱和公的《斜川诗》,岁月如磨石,渐渐消逝。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农事图景,反映了农业社会的艰辛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开篇便指出丰收之年农人仍旧饥饿,糟粕之言难以出口,哀叹半菽(豆类作物)和氓(小麦)的命运,与岁月同一语言。这两句通过对比突显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丰收年份,也未必能解决农人的饥饿问题。
接下来的“年时旱尘涨,腊尽不见雪”描绘了一种干旱无雨的景象,反衬出后文“青皇忽雨我,万顷麦苗活”的意外之喜。这里的“青皇”指的是天气或上天,突然降下的雨水救活了万顷麦苗,显示了农人对自然恩赐的依赖。
紧接着,“令尹民父母,沟壑思手挈”一句中,“令尹”应为“令尹”之误,意指官府或地方长官。这里表达的是希望官方能够关心民间疾苦,如同慈爱的父母一样去照顾他们。这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期望。
“祈年祓斋禁,有酒不忍设”则是农忙时节,虽然有酒却因劳作之需而不忍心摆设宴席。这里传达了一种勤俭与责任感。
“那知桃李径,狼籍香泥滑”中的“桃李径”意指春天美好的景色,但实际上则是狼籍(狼藉,即杂乱无序的样子)和泥泞,这又一次反映出农人对自然的无奈,以及他们面临的艰难环境。
“芳意倏如此,坐恐及鶗鴂”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美好而短暂的春天气候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担心这种美好的时光会被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打破。
“郊原伫开晴,出劳南亩馌”则是描述在郊外的田野上等待晴朗天气,以便农人可以出去工作。这里的“南亩馌”可能指的是特定的农事活动,如翻土或除草。
最后,“秋成已在眼,一醉宇宙豁”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丰收之年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万物、宇宙间一切痛苦与烦恼得以释然的愿望。这一句充满了哲理。
“更呼湔裙人,劝此侧帽客”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呼唤着穿着单衣的人来饮酒,邀请路过的行者暂停脚步,与之共度这难得的美好时光。
“和公斜川诗,磨石镵岁月”最后一句,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同僚(和公)斜川诗人的敬意,以及通过不断磨练来记录岁月流逝的诗歌创作过程。这也间接反映出诗人的自我修养与艺术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融合了对自然美好的赞叹,对农事艰辛的同情,以及个人对于生活、宇宙和时间的深刻感悟。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象描绘,诗人在这里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