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僧锡杖歌
明 · 朱元璋
由来震旦始乾竺,扶老应须栖此杖。
铃铃琅琅妙且奇,撼振一声空谷响。
或时化作飞龙威,长空如水何相持。
有时比翼论端的,方觉玄关显现时。
志悟未通心委曲,鸿濛浑沌同尘俗。
蓦然一悟凌烟霞,觉此觉他方意足。
神眸昭昭众生顾,隐隐微微如法故。
每担日月猢狲藤,簟食由来饱祗树。
铃铃琅琅妙且奇,撼振一声空谷响。
或时化作飞龙威,长空如水何相持。
有时比翼论端的,方觉玄关显现时。
志悟未通心委曲,鸿濛浑沌同尘俗。
蓦然一悟凌烟霞,觉此觉他方意足。
神眸昭昭众生顾,隐隐微微如法故。
每担日月猢狲藤,簟食由来饱祗树。
鉴赏
这首诗以僧人锡杖为题,描绘了其在佛教修行中的象征意义与精神境界。首句“由来震旦始乾竺”点出锡杖源自印度,寓意着佛法东传的历程。接着“扶老应须栖此杖”则暗示锡杖是僧侣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对老年和智慧的尊重。
“铃铃琅琅妙且奇,撼振一声空谷响”描绘了锡杖的声响,既美妙又奇特,仿佛能回荡在山谷之中,象征着佛法的深远与神秘。接下来的“或时化作飞龙威,长空如水何相持”与“有时比翼论端的,方觉玄关显现时”通过比喻,展现了锡杖在不同情境下的象征意义,既有力量的象征,也有和谐与洞察的隐喻。
“志悟未通心委曲,鸿濛浑沌同尘俗”表达了修行者在悟道过程中的曲折与艰难,以及与世俗世界的对比。而“蓦然一悟凌烟霞,觉此觉他方意足”则描绘了修行者最终悟道后的喜悦与满足,不仅自得其乐,也能够启迪他人。
最后,“神眸昭昭众生顾,隐隐微微如法故”强调了修行者目光的清明与慈悲,能够照亮他人的心灵。“每担日月猢狲藤,簟食由来饱祗树”则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的生活简朴与内心的富足,如同日月般明亮,如同竹林中饱食的猴子般自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锡杖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的精神追求与境界,充满了哲理与诗意,体现了作者对佛法深刻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