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挽少师相国李公(其二)赏析

挽少师相国李公(其二)

宋 · 张元干
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
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
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

注释

往:过去。
在:存在。
东都:洛阳(古代中国的都城)。
伤心:悲痛。
丙午年:指具体的某一年。
三镇:可能指重要的军事据点或地区。
割:割让。
两宫:指皇帝和皇后。
迁:迁移。
抗议:公开反对。
行营:临时的军营或指挥部。
排奸:揭露奸佞。
御榻:皇帝的宝座。
英风:英勇的作风或精神。
昨梦:过去的回忆。
遗恨:遗留的遗憾。
穷边:荒凉的边境。

翻译

我曾在东都度过那些日子,伤心的是丙午年的遭遇。
如果不放弃对三镇的控制,怎能使得两位皇室成员流离失所。
我曾公开反对,在行营中申诉冤情,直面皇帝的御榻揭露奸佞。
英雄的气概已成过往梦境,遗憾和愤恨只能留在荒凉的边境。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元干所作,名为《挽少师相国李公(其二)》。通过这短短四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哀伤和对往昔美好事物的怀念。

“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这里,“东都”指的是宋朝的东京开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而“丙午年”则是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这里用来强调那个年代的特殊性和作者个人的伤感。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里所说的“三镇”可能指的是边疆要塞,而“两宫迁”则暗示着皇室的变动,显示出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担忧。

“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在军中或朝廷中的正义行为,他敢于直言不讳,对抗不公和揭露奸邪之徒。从字里行间,可见诗人品格的坚定与勇气。

“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对未能实现理想所留下的深切遗憾。这“英风”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或事件,而“遗恨”则是诗人内心无法释怀的痛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与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