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文学还武昌时以陈从训书至
明 · 胡应麟
问姓曾惊座,藏名类接舆。
到偕京口雁,归趁武昌鱼。
竹素千秋上,芸编万帙馀。
相逢不成醉,天末意何如。
到偕京口雁,归趁武昌鱼。
竹素千秋上,芸编万帙馀。
相逢不成醉,天末意何如。
鉴赏
此诗《送王文学还武昌时以陈从训书至》是明代诗人胡应麟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底蕴与高超的艺术技巧。
首联“问姓曾惊座,藏名类接舆”,以“惊座”描绘出初次见面时的惊讶与敬重,而“藏名类接舆”则借用了古代隐士接舆的典故,暗示对方虽不显山露水,却有着深藏不露的才华与智慧。这两句不仅刻画了人物形象,也营造了一种文人雅集的氛围。
颔联“到偕京口雁,归趁武昌鱼”,以“京口雁”和“武昌鱼”为喻,生动地描绘了友人离别时的情景。京口雁象征着友人的离去,而武昌鱼则是对友人归乡的期待,巧妙地将空间距离与时间流逝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对友人归来的期盼。
颈联“竹素千秋上,芸编万帙馀”,进一步深化了对友人才华的赞美。竹素和芸编都是古代书写材料的代称,这里用来形容友人著作等身,成就卓著,且其作品将流传千古,影响深远。这一联不仅赞扬了友人的文学成就,也寄托了诗人对其作品能够永垂不朽的美好祝愿。
尾联“相逢不成醉,天末意何如”,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感慨。相逢不易,相聚之时未能畅饮尽欢,留下了一丝遗憾。天末二字,既指友人远去的方向,也暗含了对友人未来的关切与思念之情。这一联情感真挚,余韵悠长,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挂念。
综观全诗,胡应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才华的赞颂,也是对友情的深情表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