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黄恬庵
石井倒窥山影入,心经閒诵竹林春。
草花白发人称瑞,鬓脚红侵眼有神。
尚挂床头旧游剑,寒光能自割迷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老者,晚年归隐山林,享受宁静生活的场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老者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首联“劳人廿载息风尘,投老荷衣乐此身”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过往经历与当前心境。劳人,指经历过辛劳的人;廿载,二十年,形容时间之长;风尘,比喻世间的纷扰与辛苦。投老,到了老年;荷衣,古代文人隐士常穿的布衣,这里象征着简朴的生活。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劳碌后,终于得以摆脱尘世的喧嚣,过上了一种简朴而自在的生活,内心感到无比的快乐与满足。
颔联“石井倒窥山影入,心经閒诵竹林春”进一步描绘了老者隐居生活的自然美景与精神状态。石井倒映着山的影子,仿佛山川与井水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心经,佛教经典之一,此处借指老者在闲暇时诵读佛经,以求心灵的净化与宁静。竹林春,春天里竹林生机勃勃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老者在宁静环境中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过程。
颈联“草花白发人称瑞,鬓脚红侵眼有神”则从外貌与精神状态两个层面,表现了老者的独特魅力。草花白发,形容老者虽已年迈,但依然保持着一种自然与优雅的气质,被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鬓脚红侵,可能是指老者双鬓间泛起的红润光泽,或是对老者眼中闪烁的精神光芒的描述,体现了他内心的年轻与活力。
尾联“尚挂床头旧游剑,寒光能自割迷津”以剑为喻,表达了老者虽已归隐,但心中仍怀有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思考。床头旧游剑,暗示着老者曾经的壮志与追求,寒光能自割迷津,则意味着即使在归隐之后,老者的心灵依旧保持着清醒与锐利,能够洞察世事,指引自己走出人生的迷茫。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者晚年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内心的平和、满足以及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