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亭秋月为实上人作
明 · 守仁
幽庭坐虚寂,月出青松林。
流光入禅户,凉思满衣襟。
六根净无垢,万境亦消沈。
荡兹着有想,快我遗世心。
浩歌《秋水篇》,聊续寒山吟。
流光入禅户,凉思满衣襟。
六根净无垢,万境亦消沈。
荡兹着有想,快我遗世心。
浩歌《秋水篇》,聊续寒山吟。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月夜图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内心之静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首句“幽庭坐虚寂”,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静谧空灵的氛围,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庭院中,内心一片宁静。接着,“月出青松林”一句,以月光洒落于青松林间,不仅渲染了夜晚的静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高洁。月光如流水般渗透进禅房,带来清凉之意,使诗人感到身心俱凉,仿佛所有的思绪都随着月光流淌而去,只留下一片宁静与清凉。
“六根净无垢,万境亦消沈”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内心的纯净与外界的和谐统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无染,意味着诗人的心灵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纯净无瑕的状态;万境消沈,则是说无论是外在的世界还是内心的纷扰,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平静与消融,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荡兹着有想,快我遗世心”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放下与超越,他不再执着于物质与欲望,而是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渴望与世隔绝,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最后,“浩歌《秋水篇》,聊续寒山吟”两句,诗人以歌声表达心中的情感,选择《秋水篇》和寒山的吟唱作为抒发情感的方式,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诗人不仅与自然和谐共处,更是在心灵深处找到了一片净土,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纯净和谐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