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六首(其二)
清 · 奕绘
斜日照秋草,下马吊燕王。
石人林立,不辨英国与三杨。
五百年前靖难,榆木川中遗恨,明史已周详。
碑语无足信,松柏满高冈。
启阴洞,陟幽阙,转玄堂。
人间万事变化,今古几沧桑。
乞有时而为帝,负有时而忽贱,陈迹尽堪伤。
且觅草庵宿,山雾湿衣裳。
石人林立,不辨英国与三杨。
五百年前靖难,榆木川中遗恨,明史已周详。
碑语无足信,松柏满高冈。
启阴洞,陟幽阙,转玄堂。
人间万事变化,今古几沧桑。
乞有时而为帝,负有时而忽贱,陈迹尽堪伤。
且觅草庵宿,山雾湿衣裳。
鉴赏
这首《水调歌头》(其二)由清代诗人奕绘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时间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斜日照秋草”,以夕阳映照下的秋草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接着,“下马吊燕王”一句,点明了诗人所吊念的对象是燕王,这里的“吊”字不仅指凭吊,也暗含着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思。
“石人林立,不辨英国与三杨”描绘了一片石像林立的场景,石像之间难以分辨,象征着历史人物的众多与复杂,以及时间的流逝使得记忆变得模糊。接下来,“五百年前靖难,榆木川中遗恨,明史已周详”四句,回顾了五百年前的历史事件——靖难之役,以及榆木川中的遗憾,通过引用明史的记载,强调了这段历史的深远影响。
“碑语无足信,松柏满高冈”则表达了对历史记载的怀疑态度,认为碑文上的记载未必可信,而自然界的松柏却见证了时间的流逝,它们的存在比任何文字记录都更为长久和真实。
“启阴洞,陟幽阙,转玄堂”几句,描绘了探索未知、追寻历史真相的过程,隐喻着对历史奥秘的探寻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人间万事变化,今古几沧桑”总结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轮回。
最后,“乞有时而为帝,负有时而忽贱,陈迹尽堪伤”表达了对权力和地位的无常感,以及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哀伤。
“且觅草庵宿,山雾湿衣裳”则是诗人选择在自然中寻求宁静和解脱,暗示了在繁华世界之外,自然与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归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历史和时间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过往的追忆,充满了哲理性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