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既祀华山将之蓝田之温泉复取道骊山从者告予曰此焚书坑也予叹虐政之狂奸斯之恶为之弹指者久之于乎始皇其坑儒耶儒其坑始皇耶后人必有能辩之者虽然六经之道炳如日星而阿房之宫骊山之墓盖已付楚人之一炬牧竖之遗烬矣太息之不足因作长歌以哀之
明 · 朱诚泳
我来刮目骊山下,为爱骊山一驻马。
从臣指我焚书坑,不觉风前清泪洒。
却忆当年秦始皇,鱼肉六国真豺狼。
奸斯阿附助凶燄,困敝黔首如牛羊。
虐政翻嫌人腹议,偶语诗书者弃市。
秦人乃以死为安,争敢编青作私史。
六经诸子尽输官,章缝无复儒衣冠。
万卷千编归一炬,守尉谁敢留馀残。
讵识诗书如日月,日月遭秦真暂蚀。
孔壁还藏科斗文,至今日月同无息。
祖龙死去楚人来,秦宫三月飞烟埃。
空有骊山山下墓,珠襦玉匣俱成灰。
远恨狂秦还一笑,驱车又上蓝田道。
斜阳荆棘满荒陵,行人惟吊旌儒庙。
从臣指我焚书坑,不觉风前清泪洒。
却忆当年秦始皇,鱼肉六国真豺狼。
奸斯阿附助凶燄,困敝黔首如牛羊。
虐政翻嫌人腹议,偶语诗书者弃市。
秦人乃以死为安,争敢编青作私史。
六经诸子尽输官,章缝无复儒衣冠。
万卷千编归一炬,守尉谁敢留馀残。
讵识诗书如日月,日月遭秦真暂蚀。
孔壁还藏科斗文,至今日月同无息。
祖龙死去楚人来,秦宫三月飞烟埃。
空有骊山山下墓,珠襦玉匣俱成灰。
远恨狂秦还一笑,驱车又上蓝田道。
斜阳荆棘满荒陵,行人惟吊旌儒庙。
鉴赏
这首明代朱诚泳的诗《予既祀华山》以骊山焚书坑为切入点,表达了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和对儒家文化的惋惜。诗人首先描绘自己在骊山下驻足,被臣子提醒此处曾是焚书坑,不禁感慨万分。他回顾秦始皇时期,指责其残酷对待六国,焚烧诗书,禁锢思想,视人民如牛羊。诗人痛斥秦朝的虐政,连讨论诗书的人都会遭受杀戮,文化典籍几乎被付之一炬。
诗人感叹,尽管秦始皇试图通过焚书来抹煞诗书的价值,但它们犹如日月,即使暂时被遮蔽,其光辉依然存在。孔壁中的古文献得以保存,儒家经典并未完全消失。诗中提到秦宫与骊山陵墓最终化为灰烬,象征着秦朝的灭亡。
诗人以历史的长远眼光来看待此事,认为焚书坑儒事件不过是一笑谈,而儒家之道犹如日月,永恒不灭。他在夕阳照耀下的荆棘丛中,途经儒庙,表达对先贤和文化的敬仰与哀思,同时也寓含了对后世能够分辨是非、重拾文化传统的期待。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反思,展现了对古代文明遭受摧残的痛惜,以及对知识与文化传承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