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柱观
唐 · 李郢
听钟到灵观,仙子喜相寻。
茅洞几千载,水声寒至今。
读碑丹井上,坐石涧亭阴。
清兴未云尽,烟霞生夕林。
茅洞几千载,水声寒至今。
读碑丹井上,坐石涧亭阴。
清兴未云尽,烟霞生夕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听:听见。钟:寺庙的钟声。
灵观:道教的庙宇。
仙子:神话中的仙女。
喜:欢喜。
相寻:寻找。
茅洞:竹林中的洞穴。
水声:流水的声音。
寒:清凉。
读碑:阅读古碑。
丹井:炼丹的井,可能指道教修行场所。
坐石:坐在石头上。
涧亭阴:山涧旁边的亭子,阴凉处。
清兴:清雅的兴致。
未云尽:还没有完全消散。
烟霞:云雾和晚霞。
生:升起。
夕林:傍晚的树林。
翻译
听到寺庙钟声传至灵观,仙女似乎欢喜地前来寻找我。这个茅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水声依然清凉如昔。
在丹井边阅读古碑,坐在山涧亭下的石头上。
我的清雅兴致还未消散,傍晚时分,山林间升起了烟霞。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灵观的所见所感,充满了仙境的意象与自然之美。首句“听钟到灵观,仙子喜相寻”表达了诗人随着悠扬的钟声来到了一个叫做灵观的地方,与仙子们欢聚一堂的情景,彰显了一种超脱尘世、达到精神境界的氛围。
接着,“茅洞几千载,水声寒至今”则透露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永恒的对比。茅洞是古代道教修炼之地,这里的“茅洞”或许象征着一处隐秘而久远的地方,而水声自古至今不变,则显现出自然界超越时光的恒久特性。
第三句“读碑丹井上,坐石涧亭阴”描绘了诗人在碑文之上沉思,在石头旁的溪流边享受清凉的景象。这两处细节都体现出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最后,“清兴未云尽,烟霞生夕林”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周遭环境的深刻感受。这里的“清兴”指的是一种高洁、纯净的情怀,而“烟霞”与“夕林”共同构筑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
总体来说,此诗通过诗人的游历体验,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与哲思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