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仁宗皇帝歌四首(其三)
宋 · 刘敞
不阵威逾远,无为俗自柔。
诗书通月窟,箫勺靖炎陬。
毕陌宫车晚,苍梧草露秋。
定知千岁后,民尚是轩丘。
诗书通月窟,箫勺靖炎陬。
毕陌宫车晚,苍梧草露秋。
定知千岁后,民尚是轩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的《挽仁宗皇帝歌四首》中的第三首,通过对仁宗皇帝的追思与赞颂,展现了其深远的政治影响和道德风范。
首句“不阵威逾远”,描绘了仁宗皇帝虽未以武力征服四方,但其仁德之威却能深入人心,影响深远。这种威望并非来自武力的震慑,而是源自其高尚的品德和治国理念,使得民众自然受到感化,心向和谐。
接着,“无为俗自柔”进一步阐述了仁宗的治国之道。他并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以无为而治,让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地变得柔和。这体现了仁宗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诗书通月窟,箫勺靖炎陬”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仁宗的治国理念比作照亮黑暗的明灯,无论是寒冷的北方(月窟)还是炎热的南方(炎陬),都能带来温暖和安宁。这里强调了仁宗通过诗书教化,使国家各个角落都沐浴在和谐与文明之中。
“毕陌宫车晚,苍梧草露秋”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宫车晚归,象征着仁宗皇帝的治理已经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境界,整个国家如同苍梧之地的秋草,生机勃勃,充满希望。这一景象不仅展示了国家的繁荣稳定,也反映了仁宗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最后,“定知千岁后,民尚是轩丘”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崇高敬意和对未来国家发展的乐观期待。即使在他去世千年之后,人民依然会怀念他的丰功伟绩,国家依然会繁荣昌盛,如同古代的名山大川一样永垂不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仁宗皇帝的赞美,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也寄托了人们对理想君主和盛世的向往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