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十首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为韵(其二)
宋 · 陆游
洙泗日已远,儒术日已丧。
学者称孔墨,为国杂伯王。
书生幸有闻,力薄不能倡。
默默世俗间,汝职无乃旷。
学者称孔墨,为国杂伯王。
书生幸有闻,力薄不能倡。
默默世俗间,汝职无乃旷。
注释
洙泗:指洙水和泗水,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活动地。日已远:日渐远离。
儒术:儒家学术或思想体系。
丧:衰落,丧失。
孔墨:孔子和墨子,两位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
伯王:诸侯或君王,这里泛指各种政治主张。
书生:读书人,知识分子。
倡:倡导,引领。
默默:无声无息,默默无闻。
旷:空缺,无人承担。
翻译
洙泗的传统日渐远离,儒家学说日益衰落。学者们尊崇孔子墨子,但他们的思想在国家事务中混杂了各种主张。
读书人虽然有所耳闻,但力量薄弱无法引领潮流。
在默默无声的世俗社会中,你的职责岂非空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杂感十首》中的第二首,表达了对儒家学说在当时社会中式微的感慨。"洙泗日已远"暗指孔子和孟子的传统儒家教育中心洙水、泗水距离现实越来越遥远,意味着儒术影响力在衰落。"儒术日已丧"则直接揭示了这一衰败现象。诗人指出,尽管学者们仍尊崇孔墨,但在实际政治中,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充分推行,显得杂乱且难以主导。
"书生幸有闻,力薄不能倡"表达了读书人虽然知晓儒家之道,但因力量微弱,无法有力地倡导和推行。"默默世俗间"描绘出知识分子在喧嚣世事中保持沉默,感到自己的职责似乎被忽视了,"汝职无乃旷"更是直指这种空缺和责任的失落。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自省,反映了诗人对于儒家理想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忧虑,以及个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