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其二)赏析

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其二)

宋 · 苏轼
蜀人文赋楚人辞,尧在崇山舜九疑。
圣主若非真得道,南来万里亦何为。

注释

蜀人:指四川地区的人。
文赋:文学创作,如辞赋。
楚人:指楚国地区的人。
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如楚辞。
尧:远古时期的贤明君主。
崇山:高峻的山。
舜:又一位贤明君主。
九疑: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圣主:指非常有道德和智慧的君主。
得道:指悟透了天地自然之理。
南来:从北方或中原南下。
何为:为何而来,此处有疑问之意。

翻译

蜀地的人才擅长写文赋,楚地的人民善用楚辞。
即使尧帝在崇山,舜帝在九疑山这样的偏远之地。

鉴赏

这段文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其二)》。诗中融合了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道的情怀。

“蜀人文赋楚人辞”,这里的“蜀”指的是巴蜀地区,即今天的四川一带,而“楚”则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今属湖北及周边地区。这两句通过对蜀人和楚人的文化差异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广博的知识面,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接着,“尧在崇山舜九疑”则是引用古代圣君尧、舜治理天下的典故。尧、舜都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圣明君主,崇山和九疑可能是指他们用来祭祀天地或处理国事的地方。这两位君主代表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智慧。在这里,诗人通过提及尧、舜,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

“圣主若非真得道,南来万里亦何为”则是说,如果一个圣明的君主没有真正领悟并实践道,即使他从远方来到这里,也是无用的。这里的“南来万里”可能暗示着诗人期待理想君主或理想境界,但又感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整首诗体现了苏轼深厚的学养和他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