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山居杂诗(其六)
清末近现代初 · 陈曾寿
多涂趋一轨,何事为生机。
发愤以忘忧,孔叟乃孜孜。
平生已半世,晨光乍熹微。
常恐堕幽忧,闻道曾无时。
山空露气盛,虫吟不肯迟。
耿耿对无寐,孤灯我因依。
发愤以忘忧,孔叟乃孜孜。
平生已半世,晨光乍熹微。
常恐堕幽忧,闻道曾无时。
山空露气盛,虫吟不肯迟。
耿耿对无寐,孤灯我因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三台山的日常生活与心境。首句“多涂趋一轨,何事为生机”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似乎在探讨在众多可能中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背后的意义。接着,“发愤以忘忧,孔叟乃孜孜”引用孔子的典故,表明诗人通过努力工作来排遣忧愁,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平生已半世,晨光乍熹微”则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度过了一半的人生,而清晨的微光象征着新的开始或希望。接下来的“常恐堕幽忧,闻道曾无时”表达了诗人对陷入消极情绪的担忧,同时强调了时刻保持警醒的重要性。
“山空露气盛,虫吟不肯迟”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山间的露水和虫鸣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暗示了他在喧嚣尘世中寻找心灵平静的努力。“耿耿对无寐,孤灯我因依”则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独自面对孤灯的情景,既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也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复杂人生境遇中寻求内心平静与坚持自我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