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
万顷沧波中,千峰郁崔嵬。
凉烟发炉峤,秋日明帝台。
绝巅凌大漠,悬流泻昭回。
穹崇石梁引,岈豁天门开。
飞鸟屡隐见,白云时往来。
超然契清赏,目醉心悠哉。
董氏出六合,王君升九垓。
谁言旷遐祀,庶可相追陪。
从此永栖托,拂衣谢浮埃。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泛舟:划船。太湖:位于中国东部的一个淡水湖。
回瞰:回头看。
兹山隈:这座山的弯曲处。
万顷:形容面积非常广阔。
沧波:碧绿的波浪,这里指太湖的水。
千峰:形容山峰众多。
郁崔嵬:形容山势高峻、草木茂盛。
凉烟:凉爽的烟雾。
炉峤:比喻山峰像炉灶一样,可能因形状或云雾缭绕而得名。
秋日:秋季的太阳。
帝台:指神话中的神仙居所,这里比喻高台。
绝巅:最高峰。
大漠:广阔的沙漠,这里可能指辽阔的景象。
悬流:悬挂的水流,即瀑布。
昭回:光彩照人,明亮的样子。
穹崇:高耸的样子。
石梁:石桥。
岈豁:裂开的样子,形容天门开阔。
天门:天上的门,比喻高山裂隙。
飞鸟:飞翔的鸟。
屡隐见:时隐时现。
白云:白色的云朵。
时往来:来来往往,形容云彩流动。
超然:超脱尘世的样子。
契:契合,符合。
清赏:清雅的欣赏,对美景的品味。
目醉:眼睛被美景陶醉。
心悠哉:心情悠闲自在。
董氏:指某个人或家族,具体历史背景不详,这里泛指杰出人物。
出六合:出自天地之间,比喻出身平凡。
王君:可能指帝王或高贵的人物,这里同样泛指。
升九垓:升至九天之上,形容地位极高或成就非凡。
谁言:谁说。
旷遐祀:久远的祭祀,比喻长时间的怀念或追求。
庶可:或许可以。
相追陪:相互追寻陪伴。
从此:从这时起。
永栖托:永远停留居住。
拂衣:拂去衣上的尘埃,比喻告别世俗。
谢浮埃:告别尘世的纷扰。
翻译
划船在太湖之上,回头看那山的弯曲处。广阔无垠的碧波中,群峰耸立,郁郁葱葱。
从炉灶般的山峰飘出凉爽的烟雾,秋日的阳光照亮了神圣的高台。
最高峰超越了广阔的沙漠,飞瀑倾泻,光彩照人。
高耸的石桥引导着道路,裂开的天门大开。
飞鸟时隐时现,白云悠悠,来来往往。
超脱尘世,契合这清雅的景致,眼睛陶醉,心情悠然自得。
董氏出自凡尘,王君升至九天之上。
谁说这样遥远的祭祀,也许我们可以相互追寻陪伴。
从此永远停留于此,拂去尘衣,告别世俗的尘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太湖上泛舟时的景象和心情。开篇“泛舟太湖上,回瞰兹山隈”即设定了整个画面:诗人乘船在辽阔的太湖之上,回头望去,是那连绵起伏的山峦。接下来,“万顷沧波中,千峰郁崔嵬”更增添了一份壮丽:无边无际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映照着层叠的高峰,给人以深邃雄伟之感。
诗中,“凉烟发炉峤,秋日明帝台”则是对季节和景物的一种描绘:微寒的山谷间升腾着凉意的煙霭,在清晰的秋光下,那座古老的帝王遗迹显得格外明亮。紧接着,“绝巅凌大漠,悬流泻昭回”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惊叹:山峰如刀刃般切割天际,水流则似银河泻落,潺潺作响,声势浩大。
“穹崇石梁引,岈豁天门开”一句,通过对峭立岩壁和盘旋的古道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峻与神秘。而“飞鸟屡隐见,白云时往来”则捕捉到了生动的景中动态:在这片辽阔之中,鸟儿时隐时现,白云亦随风起舞,营造出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最后,“超然契清赏,目醉心悠哉”表达了诗人对于眼前美景的极致享受和内心的悠然自得。接下来的“董氏出六合,王君升九垓”可能是在提及特定的地理或历史人物,但在这首诗中,更像是用来强化自然景观的宏大与壮丽。而“谁言旷遐祀,庶可相追陪”则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于流逝时光的追忆。
全诗末尾,“从此永栖托,拂衣谢浮埃”表明了诗人对于世俗喧嚣的超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还能领略到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切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