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伯秋(其二)
宋 · 王灼
刍荛传吉语,诏旨缓追科。
疲俗今当复,诸公众所多。
谁能齐卓茂,我亦怖阎罗。
种德无馀事,流光付逝波。
疲俗今当复,诸公众所多。
谁能齐卓茂,我亦怖阎罗。
种德无馀事,流光付逝波。
注释
刍荛:农夫。传:传递。
吉语:好消息。
诏旨:皇帝的命令。
缓追科:放缓追讨。
疲俗:疲惫的风俗。
当复:应当恢复。
众:大众。
所多:期待已久。
齐:与...相比。
卓茂:古代公正官员。
阎罗:地狱的主宰,此处比喻严厉的审判。
种德:种植美德。
馀事:多余的事情。
流光:时光。
逝波:流逝的江水,象征时间。
翻译
农夫口中的好消息传来,皇帝的命令放缓了追讨疲惫的风俗如今应当恢复,大众对此期待已久
谁能像卓茂那样公正,我亦惧怕地狱的审判
种植美德没有多余之事,只有让时光流逝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灼所作,名为《答伯秋(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刍荛传吉语,诏旨缓追科。"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通过交流吉祥的话语来传达美好的心愿,并希望宽容以待,对过失给予时间去改正。刍荛,古代指的是朋友间的书信;诏旨,意指皇帝的命令,这里借指对朋友的劝告。
"疲俗今当复,诸公众所多。" 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疲俗,指的是世事的劳累;今当复,意味着现在应当回归到正确的道德标准。
"谁能齐卓茂,我亦怖阎罗。" 这两句诗人自比为不能像古代圣贤那样完美无缺,即使自己有所追求,也会对自己的不足和可能犯错感到恐惧。齐,指的是追赶、达到;卓茂,形容德行高尚的人物;怖阎罗,阎罗即是地狱的主宰,这里表示对做不到位的恐惧。
"种德无馀事,流光付逝波。"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修养道德来达到心灵的纯净和超脱世俗的愿望。种德,即是播种美好的品德;无馀事,指的是没有其他杂念;流光,即是时间的流逝;付逝波,是将自己的精神追求交给时间的流逝。
王灼这首诗通过对友人伯秋的答复,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提升的深刻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个人的自我反省和对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