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历赋纸阁用王介甫韵
宋 · 刘跂
顶还平直得中方,肯作僧庵半夜床。
脱帽不忧风栗烈,炽炉仍助日苍凉。
赏音正自鸣琴便,宴坐何辞问疾妨。
我有陟釐三百幅,禦冬真欲倒归囊。
脱帽不忧风栗烈,炽炉仍助日苍凉。
赏音正自鸣琴便,宴坐何辞问疾妨。
我有陟釐三百幅,禦冬真欲倒归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纸阁的独特情感与赞美。首联“顶还平直得中方,肯作僧庵半夜床”以纸阁的形状特点入题,形象地将其比作一方平稳的床铺,暗示其设计之精巧,能够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甚至在僧庵中也能成为半夜的安眠之所。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纸阁的实用性,也体现了诗人对其设计美学的高度认可。
颔联“脱帽不忧风栗烈,炽炉仍助日苍凉”进一步描绘了纸阁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即便在风寒凛冽之时,脱帽也不必担心寒冷;而内置的炽炉则能在严冬中增添温暖,仿佛将阳光的温暖延续至寒冷的夜晚。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强调了纸阁在保护使用者免受外界恶劣条件影响的同时,还能提供额外的舒适与便利。
颈联“赏音正自鸣琴便,宴坐何辞问疾妨”则从听觉角度出发,表达了纸阁为使用者带来的愉悦体验。无论是独自弹琴享受音乐之美,还是在宴会上坐定,纸阁都能让人心情舒畅,无需顾虑健康问题,充分体现了其作为生活空间的宜人之处。
尾联“我有陟釐三百幅,禦冬真欲倒归囊”以诗人自述的方式结束,透露出他对纸阁的喜爱之情。他声称自己拥有一百多幅陟釐(一种古代的货币单位),足以抵御寒冬,甚至愿意将其倒置放入囊中,以示对纸阁的珍视与喜爱。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纸阁功能性的高度评价,也流露出其对美好事物的深厚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纸阁的细致描绘与赞美,不仅展现了其在实用性和美学上的价值,也表达了诗人对其独特魅力的深刻感受与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