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卜居潮山赏析

卜居潮山

宋 · 黄裳
胜致久不示,幽居今已该。
盖待出尘子,将作还玄斋。
升高独南望,大巧安用裁。
天目形势落,秋空屏障开。
吴境岸边断,越峰天际回。
双臂龙虎揖,两潮风雨来。
直视江渚印,蛟蜃遗灵胎。
旁闻海门出,波浪生春雷。
平生乐山水,邂逅奚所猜。
秋老竹林冷,攀竹趋岩隈。
得石喜奇怪,且席青钱苔。
泉甘地脉正,吸泉如传杯。
人静道始集,境幽心易灰。
老圃听吾语,勿以慵相推。
勤将日力进,速副韶光催。
长生且有道,当悟接与栽。
务使翠华远,长大如婴孩。
琼蕊覆青径,木香兼荼梅。
疏凿取清浅,结甃移碑材。
飞桥渡流水,俯仰无纤埃。
虽谓夕阳好,见月还徘徊。
卜筑非偶尔,供吟何快哉。
栖养此固足,会晤谁可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潮山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在此处生活的心境。

首句“胜致久不示,幽居今已该”表达了诗人长久以来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如今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栖息之地。接下来的“盖待出尘子,将作还玄斋”,则暗示了诗人希望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进行心灵的修炼和精神的提升。

“升高独南望,大巧安用裁”两句,诗人独自登高远眺,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心境。“天目形势落,秋空屏障开”描绘了潮山的雄伟景象,仿佛是大自然的屏障展开在眼前。

“吴境岸边断,越峰天际回”展示了潮山与周边地理环境的关系,既有连绵不断的山脉,也有广阔的水域。“双臂龙虎揖,两潮风雨来”则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潮水的壮观景象,仿佛龙虎在迎接风雨的到来。

“直视江渚印,蛟蜃遗灵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同时也流露出对神秘自然现象的好奇。“旁闻海门出,波浪生春雷”则进一步描绘了潮水的动态美,仿佛春雷般的波浪声在耳边响起。

“平生乐山水,邂逅奚所猜”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即使偶然相遇,也感到无比的满足。“秋老竹林冷,攀竹趋岩隈”描绘了秋季竹林的冷寂之美,诗人沿着竹林小径,走向山岩的深处。

“得石喜奇怪,且席青钱苔”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奇石的喜爱,同时也享受着青苔带来的清凉感。“泉甘地脉正,吸泉如传杯”描绘了清澈泉水的甘甜,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佳酿。

“人静道始集,境幽心易灰”表达了在宁静的环境中,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老圃听吾语,勿以慵相推”则是诗人对园丁的关怀,希望他们不要因为懒惰而忽视了园中的事物。

“勤将日力进,速副韶光催”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珍惜,希望每一天都能有所进步。“长生且有道,当悟接与栽”则体现了诗人对于长寿之道的追求,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长生不老。

“务使翠华远,长大如婴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希望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如同婴儿般天真无邪。“琼蕊覆青径,木香兼荼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花朵覆盖着青石小径,香气弥漫。

“疏凿取清浅,结甃移碑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精心打造,既保留了自然的原始风貌,又增添了人工的痕迹。“飞桥渡流水,俯仰无纤埃”描绘了桥梁横跨溪流的场景,人在其上行走,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虽谓夕阳好,见月还徘徊”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即使夕阳西下,也愿意在月光下漫步。“卜筑非偶尔,供吟何快哉”则强调了诗人选择隐居潮山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栖养此固足,会晤谁可偕”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接受,同时也期待着与志同道合之人相遇。整首诗通过对潮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