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法门寺真身塔
宋 · 张问
众生瞻窣堵,回向大觉身。
内顾六尺躯,一雨无诸尘。
内顾六尺躯,一雨无诸尘。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众生:世间的人们。瞻:仰望。
窣堵:佛塔。
回向:归向。
大觉身:大彻大悟之身。
内顾:审视内心。
六尺躯:人的身体。
一雨:一场雨。
诸尘:各种尘埃。
翻译
世间众人仰望佛塔,心中归向大彻大悟之身。审视自身这六尺之躯,如同经雨水洗涤,洗净一切尘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问的作品,描绘的是礼法门寺真身塔的景象。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理念的赞美与内心的清净。
"众生瞻窣堵,回向大觉身。"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众生仰望佛陀真身塔,转而向往于达到大覺境界的情景。这里,“众生”指的是芸芸众生,而“窣堵”则是古代建筑的高大形象,比喻佛陀真身塔之宏伟。“回向”表达了众生的归依之心,寻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救赎。诗人通过这一描写,不仅赞美了礼法门寺真身塔的庄严与神圣,更寄寓了对佛教超脱尘世、追求觉悟理想的向往。
"内顾六尺躯,一雨无诸尘。" 这两句则转向诗人自身的反思和感受。“内顾”是指内心的审视,“六尺躯”指的是自己的肉身,这里暗喻了对自我身体有限性与世间无常的认识。“一雨”通常象征着清洗与涤荡,而“无诸尘”则意味着通过这种精神上的洗礼,内心变得清净无染。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佛教真理时的自我反省和追求内在清明的心境。
整首诗既展现了张问对于佛法的崇敬,也表现出了他个人对于精神超脱与内在清净的向往。通过这种艺术手法,诗人成功地将礼法门寺真身塔的庄严与个人的心灵追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远而又宁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