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呈子高刘先生
眠迟诗共赋,歌罢酒初醺。
风起松声近,溪回野色分。
别来愁思满,南雁正纷纷。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萧翀的《奉呈子高刘先生》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晚,诗人与友人刘先生在明亮的烛光下对坐,窗外是悠悠白云,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他们相谈甚欢,一边品诗作赋,一边畅饮,直至微醺。夜风轻轻吹过,带来松林的涛声,溪水潺潺,使得野外景色更加分明。诗人借此情境表达了别后深深的思念之情,看着南飞的大雁,愁绪更添。整首诗以景寓情,展现了友情的深厚和离别的淡淡哀愁。
词语解释
白云的意思:(1).白色的云。《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於帝乡。”《史记·封禅书》:“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唐 苏颋 《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 河 汾 。”《文汇报》1983.10.12:“《蓬莱导游图》有幅照片,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嵌着 蓬莱阁 主要建筑,似仙山又似蜃楼。”(2). 黄帝 时掌刑狱之官。后用作刑官的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
别来的意思:(1).离别以来。 南朝 宋 谢惠连 《代古诗》:“别来经年岁,欢心不同凌。” 唐 窦群 《赠刘大兄院长》诗:“路自 长沙 忽相见,共惊双鬢别来殊。”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我们别来将近两个月了。”(2).另外。《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眼见得这座祖宅,还值万数银子,怎么又要捨作道院;别来募化黄金,兴铸仙像。”...
愁思的意思:(1).忧虑。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汉书·伍被传》:“於是百姓悲痛愁思,欲为乱者十室而六。”(2).忧愁的思绪。 唐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宋 陈策 《摸鱼儿·仲宣楼赋》词:“江城望极多愁思,前事恼人方寸。”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夜深人静,灯光黯黯的笼罩着人的愁思。”...
对白的意思:[释义](名)戏剧、电影中角色之间的对话。 [构成]偏正式:对(白 [例句]对白很精彩。(作主语)...
纷纷的意思:[释义](1) (形)基本义:(言论、往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议论纷纷。(作谓语)落叶纷纷。(作谓语) (2) (形)(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青年们纷纷要求到边疆工作。(作状语) [构成]重叠式...
风起的意思:(1).风刮起来。 晋 陆机 《豪士赋》序:“是以事穷运尽,必於颠仆;风起尘合,而祸至常酷也。” 唐 杜甫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诗:“风起春灯乱, 江 鸣夜雨悬。”《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风起时,有千尺翻头浪。”(2).比喻事物的兴起。《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遝,熛至风起。”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万物之奥》:“海内之士,响应风起;俊雄英豪,辐至蜂止。”《汉书·息夫躬传》:“如使狂夫嘄謼於东崖, 匈奴 饮马於 渭水 ,边...
剪烛的意思:语出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后以“剪烛”为促膝夜谈之典。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当时听其语,剪烛忘深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
开轩的意思:开窗。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晋 张协 《七命》:“望玉绳而结极,承倒景而开轩。” 南朝 宋 谢瞻 《答灵运》诗:“开轩灭华烛,月露皓已盈。”...
松声的意思:松涛声。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俯视崝嶸,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 宋 王安石 《欹眠》诗:“松声悲永夜,荷气馥初凉。”《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隔墻一望,里面塔影冲霄,松声满耳,香烟冷落,殿宇荒凉。”...
野色的意思: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冀城北原作》诗:“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宋 王安石 《见远亭一绝上王郎中》诗:“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朝外看那沿河景致……却也有野色撩人。”...
烛临的意思:(1).谓由上向下照射。《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地广大,然后能载任羣体。”《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日月星辰,烛临下土。”(2).比喻教化广施。《管子·版法解》:“凡人君者,覆载万民而兼有之,烛临万族而事使之。是故以天地日月四时,为主为质以治天下。”《汉书·翼奉传》:“今陛下明圣,深怀要道,烛临万方,布德流惠,靡有闕遗。”(3).犹明鉴。 唐 黄滔 《翰林薛舍人启》:“伏以学士舍人,轩铜照胆,蜀秤悬心,仰惟烛临,当极幽奥。”...